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巨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患者骨密度的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男性巨细胞性贫血患者40例为病例组,年龄62~86岁,平均(73.50±8.13)岁;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接诊的健康老年男性40名为对照组,年龄63~85岁,平均(72.82±7.77)岁。收集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1-L4)和左侧髋部(Neck区)骨密度测量,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叶酸等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巨细胞性贫血患者骨密度、叶酸、维生素B1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血清ALT、AST、CRE、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有巨细胞性贫血的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巨细胞性贫血可能是引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 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男性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和骨密度的差异,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校442名男性大学生,其中中国男性大学生294名,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生148名,采用国际体力问卷(中文版)收集其近1周内体力活动情况,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右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以外,中国男性大学生的步行活动水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及总体力活动水平均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生(P〈0.05);中国男性大学生的骨密度明显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生(P〈0.05);pearson相关分析,步行活动水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157,P=0.000)。结论中国男性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及骨密度均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学生,可能与民族、遗传基因等有关;高强度体力活动能增加骨密度含量。

  • 标签: 中国 东南亚、男性 大学生 体力活动水平 骨密度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沈阳市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因素。方法2017年4月选取沈阳汉族医学生1949例(男生721例,女生1228例),年龄19-21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学生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研究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沈阳汉族医学生男、女生骨强度指数均在19岁时最高,之后20岁和21岁时骨强度指数均降低,且只有女生差异显著(P〈0.01);男生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值均大于女生(P〈0.01)。汉族男生各年龄组脂肪含量、体脂率及水肿系数均显著低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除了19岁年龄组中腰臀围比,男生各年龄段体重、总水分、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骨质、蛋白质、肌肉量、瘦体重、骨骼肌含量及基础代谢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或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与BMI和骨骼肌含量正相关(P〈0.01),与脂肪含量负相关(P=0.000)。结论沈阳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在20岁和21岁时显著下降,女生骨强度指数下降情况较为严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护对象;BMI和骨骼肌含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而脂肪含量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强度指数 体成分 汉族 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