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当术中体温降低至36℃时,称为低体温。文献报道约有50%手术病人的体温低于36℃,33%病人低于35℃;在肝移植术无肝期间体温尤易显著降低,在新肝期间体温可降低达32.3—33℃。目前,临床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大手术外,一般都不常规监测体温。重视围术期体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预防发生低体温,提高麻醉质量和减少麻醉并发症。

  • 标签: 低体温 围术期 预防 体温调节中枢 手术病人 麻醉状态下
  • 简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学定义;分别描述不同手术类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阐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可能机制并大致介绍目前一些预防性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术后 慢性疼痛 发生率 预防措施
  • 简介:吗啡类药物术后硬膜外腔持续镇痛(PCEA)效果肯定,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也颇为常见。我院从2001年8月1日至2002年2月28日期间对472例术后PCEA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两种镇痛药液配方,观察氟哌利多在预防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吗啡副作用的效果

  • 标签: 氟哌啶 PCEA 吗啡类药物 术后 硬膜外腔镇痛 肤瘙痒
  • 简介: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国内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不仅适用于手术,还可实施术后镇痛治疗。但硬膜外腔麻醉常可遇到麻醉效果欠佳的情况,对这类病人施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其效果又会如何?尚不了解。为探索这个疑问,本文对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欠佳的病人,术后仍然予以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和探讨其术后镇痛的有效性,以及其最佳镇痛方案。

  • 标签: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术后镇痛 阻滞效果 芬太尼 术后硬膜外镇痛 吗啡
  • 简介: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易发生于术后阿片类药镇痛的病例.恶心呕吐病人难以忍受,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外科并发症,甚至引起误吸窒息死亡。氟哌利多具有较强的抗呕吐作用,本文拟通过硬膜外腔预注氟哌利多,观察其对静脉输注芬太尼术后镇痛期间预防恶心、呕吐的效应,以提供临床应用做参考。

  • 标签: 术后恶心呕吐 硬膜外腔预注 氟哌利多 预防 术后镇痛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研究国产新型超短效心脑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esmolo1)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8例择期非心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n=28)、B(n=30)、C(n=30)三组。先静注芬太尼2μg/kg,面罩吸氧5min后,A、B、C三组分别静注生理盐水10ml、艾司洛尔1mg/kg和2mg/kg(于30~50秒注毕),随即静注2.5%硫喷妥钠5mg/kg和琥珀胆碱1.5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连续观察并记录病人入室、给芬太尼后5min、诱导后、插管后第1、2、3、4、5、6、7、8、9、10min时的SBP、DBP和HR。结果:①诱导后A、B和C三组SBP均显著下降(P<0.01),C组HR显著下降(P<0.01),其中4例下降至47~50bpm;②插管后,A、B、和C三组SBP分别上升29.81%(P<0.01)、18.86%(P<0.01)和3.69%,A、B两组HR分别上升24.48%(P<0.01)和12.98%(P<0.01),C组HR无改变。结论:国产艾司洛尔能有效地抑制窥喉与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艾司洛尔1~1.5mg/kg用量可能较安全。

  • 标签: 艾司洛尔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临床观察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 简介:目的:观察使用右美托咪定后对全麻拔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Bo例,随机分成S组(生理盐水组)和D组(右美托嘧啶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前约30min.D组患者静脉泵注DEX0.6Hg/kg.s组泵注生理盐水。记录不同时间点的HR和MBP,患者停药至呼吸恢复、睁眼及拔除气管导管所需时间及相应时间点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停药至恢复定向力和AIdrete评分》9分所需时间.以及发生术后寒战、躁动及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D组患者HR和MBP在拔管时、拔管后1min.3min、5min及10minmt波动较S组小(P〈0.05).拔管时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较S组低,拔管时间延长(P〈0.05),但呼吸恢复.睁眼.定向力恢复和Atdrete评分≥9分的时间与S组相当(P〉0.05),呼吸恢复和睁眼时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与S组也无差异(P〉0.05),s组患者发生术后寒战和术后躁动的人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促进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有效减少术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并且不会影响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睁眼及停留在手术室的时间。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气管拔管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在异丙酚诱导前分别采取预先注射小剂量麻黄碱、或氯胺酮,或力月西与异丙酚联合诱导三种措施,观察比较与评估其预防低血压的功效。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麻黄碱组(E组)、氯胺酮组(K组)、力月西异丙酚联合诱导组(MP组)和对照组(单纯异丙酚诱导组,P组),四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分别记录异丙酚诱导前(T1)、异丙酚注入3min(T2)、8min(T3)及18min(T4)时点的HR、SBP、DBP、SpO2、PETCO2数值。结果:P组、MP组于T2时点的SP、MP均显着下降(P<0.01),PETCO2也较T1有显着陛下降(P<0.01)。E组和K组与P组相比,T2时点SBP有显着性升高(P<0.01)。MP组与P组相比,T2时点SBP有显着性升高(P<0.01),T3时点SBP、DBP,T4时间点SBP有显着性下降(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预注麻黄碱(0.15mg/kg)或氯胺酮(1mg/kg)可明显减轻异丙酚诱导期的血压下降程度,但尚不能完全避免血压下降;采用力月西和异丙酚联合诱导,术中心血管系反应反趋平稳,术后苏醒期较安静,但苏醒时间比单纯用药者稍有延迟。

  • 标签: 异丙酚 诱导麻醉 心血管系统抑制 低血压 力月西 临床表现
  • 简介:全身麻醉拔管期.由于麻醉转浅、疼痛。拔管.吸痰.咳嗽等原因患者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一系列心血管应激反应。长期以来镇静、镇痛、降压等多种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一系列超短效药物的出现,更多的方案如异丙酚,瑞芬太尼.艾司洛尔等.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出现的原因、机制.临床表现、单药预防策略、多药联合预防策略,预防策略的评价及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拔管 心血管 应激反应
  • 简介:术后硬膜外腔一次性吗啡镇痛的效果确切,经济方便,但镇痛时效有限,副作用较多。为增强吗啡的镇痛时效,我们在小剂量吗啡中加入地塞米松,作一次性硬膜外腔注射以施行术后镇痛,同期取单纯吗啡硬膜外腔注射组病人进行比较,以验证吗啡加用地塞米松是否具有强化效果问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地塞米松 术后 硬膜外腔镇痛 吗啡镇痛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GCS)或与歇充分装置(IPC)联合应用预防大手术病人后下肢深静脉血性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生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分为对照组(C)和三个实验组,即单纯GCS+IPC全程组:按GCS组选好合适袜子,将合适型号压力腿套(型号与袜子一致)固定在袜子外面,连接IPC,手术切皮前即刻开始应用,持续应用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GCS+IPC术后组:手术结束回病房或ICU即刻开始应用IPC,持续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双下肢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的部分。15例GCS+IPC全程组患者和15例对照组患者分别手术前、切皮2h及24h外周采集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PA-A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前评价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结果:240例入选患者中,于术后3-8天超声检查DVT发生率在GCS+IPC全程组,GCS+IPC术后组和单纯GCS组分别为15%(P〈0.05),23.3%(P〈0.05)和30%(P〉0.05),而对照组为48.3%,1例GCS患者近端DVT,其余均为远端DVT。血凝指标:实验组D-D在切皮2h没有明显变化,24小时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切皮2h明显高于术前。切皮2小时实验组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PAI在手术后两组无明显变化。随着年龄、体重增大和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增加。结论:GCS+IPC全程组及GCS+IPC术后组能有效降低大手术后DVT,预防效果以GCS+IPC全程组最。单纯应

  • 标签: DVT 大手术 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 简介:静脉麻醉是小儿手术最常用而有效的麻醉方法。氯胺酮是小儿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但容易引起眼压增高,由此可能促使正常眼组织移位,带来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从而限制了氯胺酮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鉴于静脉麻醉药泾丁酸钠有降低眼压的作用。为此,我们试图将羟丁酸钠与氯胺酮复合施行静脉麻醉,观察其麻醉前和麻醉后的眼压变化,企图找出一种既能获得满意麻醉效果,又可使眼压保持正常范围的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今将观察结果与评价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羟丁酸钠 氯胺酮 高眼内压 静脉麻醉药 拮抗 小儿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的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单纯的3%氯普鲁卡因;B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1.5μg/ml复合液;C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2.0μg/ml复合液;D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民2.5μ/ml复合液。分别观察和记绿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麻醉效果在A组,优者占40%,良占60%:在B组优占60%,良占36%,差占4%;在C组优占92%,良占8%;在D组优占96%,良占4%。四组新生儿娩出后Apgar5min评分均大于7分.未见新生儿窒息。结论:氯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的硬膜外腔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作用时间延长,麻醉效果增强,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氯普鲁卡因 芬太尼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剖宫产术 复合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