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及手术伤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为预防围低体温,常采取加温输液以保持体温,对于预防输液后体温降低,以及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加温输液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障碍 伤口感染 保持体温
  • 简介: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当中体温降低至36℃时,称为低体温。文献报道约有50%手术病人的体温低于36℃,33%病人低于35℃;在肝移植无肝期间体温尤易显著降低,在新肝期间体温可降低达32.3—33℃。目前,临床对围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大手术外,一般都不常规监测体温。重视围体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预防发生低体温,提高麻醉质量和减少麻醉并发症。

  • 标签: 低体温 围术期 预防 体温调节中枢 手术病人 麻醉状态下
  • 简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糖与危重病患者及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有关,而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回顾了围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并探讨了围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以及如何进行血控制。

  • 标签: 高血糖 手术 预后评估 围术期管理
  • 简介:肝肾综合征是晚期肝病病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此而引发的少尿性肾衰也是导致肝移植手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近年来在肝肾综合征病理生理和治疗预防措施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进行讨论,旨在挺出肝移植受体术前肾功能的评价标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肝移植围的肾损害,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肝移植 围术期 肾功能 维护 病理生理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胆囊切除病人围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4例,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受体花环(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封照组为32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后第三天RCR、NTERT、RFER较术前降低,RICR、RFIR则上升。术后第7天RCR、NTEFT、RFER较术前升高,RICR、RFIR较术前下降(P<0.01)。术前、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胆囊切除后第7天开始回升,但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犹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 红细胞 免疫功能 胆石症
  • 简介: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迅速普及,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相比,OPCAB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对于高危.高龄、心功能受损和凝血功能紊乱的病人结果更佳。中麻醉医生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在,心脏搬动和移位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二,在血管吻合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时处理心肌缺血。吸入麻醉药可对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管理 生理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体重65kg,术前诊断纵膈肿物,ASA分级Ⅰ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辅助开胸纵膈肿物切除。术前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诉既往体健,否认伴随疾病。

  • 标签: 冠状动脉 切除术 痉挛 肿瘤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目的:研究围多途径给药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2例硬膜外腔阻滞择期胆囊切除病人,随机分为多途径镇痛组(M)、硬膜外镇痛组(E)和封照组(C)。在麻醉前、手术切皮后60min及术后第1、3、5天分别取血,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及血糖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M组、E组和C组的ACTH和Col值均于手术60min时显著升高(P

  • 标签: 围手术期 给药途径 镇痛 上腹部手术 应激反应 硬膜外腔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手术病人围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胸腔手术病人术前、中及术后不同时期血浆NPY浓度。结果:与术前比较,中及术后24h血浆NPY明显升高,术后48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普胸手术病人的麻醉与手术应激可导致血浆NPY水平明显升高。

  • 标签: 胸腔手术 围手术期 血浆 神经肽Y 临床意义 手术应激
  • 简介:开胸术后剧痛导致众多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康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镇痛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对开胸术后病人利用肋间神经冷冻方法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与并发症,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镇痛 开胸病人 肋间神经 临床效果观察 冷冻术 开胸术后病人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胸段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以及术后硬膜外腔镇痛对胸部手术围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例肺叶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即全麻(GA)组和全麻-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GEA)组,分别测定全麻诱导前、手术1h、手术3h、术后第1天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肽水平。结果:血糖:GA组在中术后血糖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GEA组血糖在中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恢复基础值,胰岛素:GA组在手术中1h时显著降低(P<0.05),而GEA组在手术中1h、3h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组间比较在中1h有显著差异(P<0.05)。C-肽:GA组在中没有变化,而术后显著升高(P<0.01)。GEA组在中1h显著增高并显著高于GA组(P<0.05),中3h及术后恢复至基础值,胰高血糖素:GA组在中和术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GEA组在中显著降低(P<0.01),术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胸段硬膜外腔阻滞在手术中能够抑制胸科手术应激反应应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合成,有利于改善糖代谢。术后硬膜外腔镇痛与静脉镇痛比较对于应激代谢反应无显著抑制作用。

  • 标签: 术中 硬膜外腔阻滞 术后恢复 胸段 全麻 术前
  • 简介: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索治疗肝移植中新肝的高血流动力效应。方法:10例肝硬化施行肝移植患者,分为治疗.且和对照组.每组5例。治疗组在新肝之初,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持续静脉泵注治疗,直至毕.观察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MA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心输出量(CO)、HR、肺血管阻力(PVR)和尿量在两组均未见显着性变化。结论:在肝移植新肝应用适宜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注,对“高排低阻”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治疗作用.效果明显。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肝移植术 新肝期 血流动力学 心输出量 肺血管阻力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一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一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的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一穿刺点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法为IBP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舌咽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症,其特征是第九颅神经感觉分布区突发性疼痛。在临床上,这种疼痛与三叉神经痛类似,但这种疼痛的发病率非常低。在罕见的情况下,舌咽神经痛可伴随有心律失常和心搏暂停。本章将回顾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并对目前推荐用于治疗这种少见的疼痛综合征的方法进行讨论。

  • 标签: 舌咽神经痛 微创介入治疗 疼痛综合征 临床特征 三叉神经痛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酚、可塞风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并与单纯异丙酚麻醉进行比较。方法:80例人工流产孕妇,随机分成A、BNN,每组40例。A组为异丙酚+可塞风组,B组为单纯异丙酚组。分别记录两组用药前与用药2min时的生命体征改变、异丙酚用药量、手术时间、清醒时间、中出血量及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的异丙酚用量、清醒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优于B组。结论:异丙酚、可塞风复合麻醉适用于人工流产,安全有效,优于单纯异丙酚麻醉。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异丙酚 可塞风 复合麻醉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