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1病历报告病例1:患儿8岁,男性,体重23kg,营养状况一般,既往无惊厥史。因右肱骨髁上骨折拟在病房治疗室施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药鲁米那钠50mg、阿托品0.3mg肌注。患儿意识清楚,稍显紧张。麻醉前EKG示实性心律,HR109bpm,SpO298%。

  • 标签: 利多卡因中毒 惊厥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肱骨髁上骨折 石膏外固定术 病历报告
  • 简介:静脉使用利多卡因可以有效抑制在气管插管、拔管、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和喉镜检查时引起的咳嗽反射。因此印度的几位医师试图将其应用于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射。他们共研究了502名ASA分级Ⅰ和Ⅱ级的,准备行择期手术的病人。这些患者被随机均分到两个组中,一组使用利多卡因15mg·kg^-1,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0.9%的生理盐水)均在应用3ug·kg^-1的芬太尼之前。

  • 标签: 利多卡因 芬太尼 静脉 诱发 咳嗽反射 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时创口渗血现象的机理。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麻醉下腹、下肢手术患者,分离碳酸利多卡因组(Ⅰ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组(Ⅱ组),各40例,全部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注药后30min(T1)和注药后60min(T2)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结果:HR在Ⅰ组T1及T2与T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各时段凝血本科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部分活化凝血本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碳酸利多卡因,可延长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减少纤维蛋白原(FIB),降低血小板凝集率(PAgT)。

  • 标签: 碳酸利多卡因 硬膜外阻滞麻醉 创口渗血 血流动力学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易发生于术后阿片类药镇痛的病例.恶心呕吐病人难以忍受,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外科并发症,甚至引起误吸窒息死亡。氟哌利多具有较强的抗呕吐作用,本文拟通过硬膜外腔预注氟哌利多,观察其对静脉输注芬太尼术后镇痛期间预防恶心、呕吐的效应,以提供临床应用做参考。

  • 标签: 术后恶心呕吐 硬膜外腔预注 氟哌利多 预防 术后镇痛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比较硬膜外腔不同剂量氟哌利多用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以控制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及其适宜剂量。方法:12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四组,施行0.5%曲马多和0.075%布比卡因混合液PCEA(n=30)。组1~组4于镇痛液(100m1)中分别加入氟哌利多0,2.5,5和10mg。PCEA设置:背景剂量1ml/h,按术单次剂量5ml,镇定时间30min。观察术后24h及48h的VAS镇痛评分;总按压数(Demand)与实际给药次数(Deliery)比值(D/D);PCEA药物消耗量及恶心、呕吐、镇静评分,以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病人术后24h及48h镇痛评分、D/17)比值、PCEA药物消耗量无显著性差异。PCEA24h时恶心评分组1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48h时则无显著性差异。PCEA24h的恶心发生率在组1、组4、组2和组3分别为45%、26.6%、0%和0%。PCEA24h的呕吐评分在组1与组2和组3之同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组4无显著性差异;PCEA48h时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CEA24h时的呕吐发生率在组1、组4、组2和组3分别为30%、20%、0%和0%。PCEA24h及48h的镇静评分在组4与其他三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过度镇静(镇静评分≥2者)的发生率在组4、组3、组2和组1分别为92.9%、33.3%、25%和20%。四组病人均未兄维体外系症状以及血压较基础值显著降低等情况。结论:较小剂量氟派利多配伍曲马多和布比卡因混合液施行^1PCEA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镇痛效果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影响。较大剂量氟派利多(10mg/100m1)配伍曲马多和布比卡因混合液施行PCEA,其镇静程度显著加深,但抗恶心呕吐作用反而弱于较小剂量氟哌利多组。

  • 标签: PCEA 评分 恶心呕吐 氟哌利多 曲马多 镇静
  • 简介:硬膜外腔注入小剂量马啡施行术后镇痛,已证实安全有效,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有时会影响术后镇痛的质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有利于提高镇痛效果,同时也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本文对术后硬膜外腔马啡镇痛的病人,在镇痛前虑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观察对比两者对减少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今报道如下。

  • 标签: 恶心呕吐 氟哌利多 地塞米松 观察 硬膜外腔术后镇痛 静脉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复合静脉麻醉中的作用,以及对异丙酚、瑞芬太尼的影响。方法:60例鼓室成形手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RL)组,对照组不复合利多卡因(R)。观察利多卡因复合麻醉时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复苏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呼醒时间。结果:复合利多卡因能降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自主呼吸、唤醒时间不延长(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麻醉能降低异内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且心率稳定,不影响麻醉苏醒。

  • 标签: 利多卡因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丙泊酚 瑞芬太尼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芬太尼分别伍用咪达唑仑或氟哌利多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40例ASAI~Ⅱ级的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年龄20~60岁,拟行硬膜外麻醉10例,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30例,入室后随分为两组,每组20例,硬膜外穿刺均采用L2-3间隙,于麻醉平面稳定后,A组静注咪达仑0.05mg/kg和芬太尼2ug/kg;B组静注氟哌利多0.05mg/kg和芬太尼2ug/kg,于注药后1、15、30、45和60min参照Ramsay改良分级法(Berggren方法)分别进行镇静程度分级。同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深度,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注药后1minA组19例达I级,B组仅6例达I级,注药后45min两组镇静程度基本相同,注药后60minA组7例达Ⅱ级,B组仍有12例达Ⅱ级,A组给药后血压脉率与给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血压较注药前有明显下降(P<0.05),脉率变化不大(P>0.05),术中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安全范围。结论:咪达唑仑伍用芬太尼较氟芬太尼较氟芬合剂具有起效迅速,镇静效果好,持续时间短,无蓄积的优点,且对心血管抑制较轻。

  • 标签: 咪达唑仑 氟哌利多 芬太尼 辅助椎管内麻醉 镇静效果 硬膜外麻醉
  • 简介:困难气道仍是目前麻醉医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麻醉专业学生能够更系统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困难气道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达到了较好建构困难气道知识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困难气道 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