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异丙酚镇静、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的脑电图变谱指数和边缘频率变化。方法:26例ASAⅠ~Ⅱ级全麻病人,微量泵静注异丙酚(40~50mg/min),观察者不断给病人言语指令,待失去语言指令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时,定为意识消失;停止静注异丙酚,恢复言语指令和睫毛反射时,定为意识恢复。分别监测清醒、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时的数量化脑电图变化。术后第1天随访,了解病人在异丙酚全麻恢复即刻时的回忆。结果:26例病人中,有3例术后存在模糊记忆,意识恢复即刻原始脑电图呈“高频高振幅”特异波,意识消失期间的变谱指数(BIS)和边缘频率(SEF)明显低于意识恢复期。BIS63、SEF11时判断意识消失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14%和21%;BIS96和SEF27时判断意识恢复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19%和12%。结论:脑电图数量化参数BIS和SEF能用于判断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两种状态;异丙酚麻醉恢复即刻,虽已发生全麻知晓,但只有少数病人对术后存在模糊记忆。

  • 标签: 数量化脑电图 异丙酚 麻醉监测 意识状态 微量泵
  • 简介: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类型、发展过程及其传统医学的区别,探讨了循证医学在麻醉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一套明确的麻醉质量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

  • 标签: 循证医学 麻醉 质量控制 可行性
  • 简介:AMPA受体曾一度被认为仅仅参与兴奋性突触的快速传递,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MPA受体突触可塑性中枢敏化关系密切,并且在学习、记忆和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来AMPA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疼痛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AMPA受体 疼痛
  • 简介:积累的证据表明了NMDA受体(NMDA)诱发和维持中枢敏感性对疼痛发作状态的重要性。NR1、NR2(A、B、C、D)以及NR3(A、B)亚单位决定了NMDA受体的功能特性,其中NR2B对感受伤害尤为重要,因而NR2B选择性拮抗剂有可能用以治疗慢性疼痛。

  • 标签: 疼痛 NMDA受体 功能特性 NR2B选择性拮抗剂 治疗 慢性疼痛
  • 简介:新型阿片类药瑞芬太尼因化学结构独特而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然而其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也同样倍受关注。本文将瑞芬太民呼吸抑制的机理,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时镇静药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瑞芬太尼 呼吸抑制
  • 简介:人的大脑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占90%。过去认为,大脑中只有神经元具有传递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没有传递处理神经信号的作用。近年来,此项观点已受到科研新进展的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疼痛 信号传导 营养修复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腺苷的合成、降解、转运机理及其目前腺苷受体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腺苷的心血管效应及其在心肌缺血中所发挥的作用。(1)腺苷具有强力的冠状血管扩张作用.尤其在心肌缺血情况下,这种血管扩张作用发挥了重要的局部血流调节作用。(2)腺苷具有受体介导的心肌缺血预处理效应,可显著延长心肌对缺血的耐受程度。目前认为腺苷A1、A3受体参与了此种效应.腺苷A1、A3受体的活化有赖于蛋白激酶C(PKC)的参与及其后ATP敏感K通道(K—ATP)的开放、(3)腺苷是体内生成的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介质,可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即使外源性给予腺苷,如在心肌预充液中加入腺苷或在心脏复跳后经冠状动脉输注腺苷.均能起到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在一项对253例行冠脉搭桥病人的临床Ⅱ期研究中亦证实腺苷治疗可减轻术后并发症。(4)腺苷亦是一种内源性抗心律失常物质,可对抗因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此效应与腺苷A1受体有关。(5)腺苷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化学趋向性、和其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阻止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腺苷可能也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的作用腺苷作为一种小分子介质,在心肌缺血期间大量生成并极易透过细胞膜释放入冠状静脉,因此腺苷的冠状静脉血浓度可望作为心肌缺血的一项灵敏指标。

  • 标签: 腺苷 心肌缺血 心血管效应 血管扩张作用 蛋白激酶C
  • 简介:如何把每个临床麻醉做到艺术化,是麻醉医师所追求的高级境界。麻醉艺术具有个性、特殊的内涵,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个人的态度、技术、方式、方法和自身素质等而有所不同。麻醉技术反映的是共性、普遍的问题,是基本技能,靠训练获得,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完美。

  • 标签: 麻醉技术 麻醉艺术 麻醉质量 不良反应
  • 简介:病理性疼痛,包括由组织损伤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元可塑性改变的产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伤害性刺激的持续传入使骨髓内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此中枢的敏化是由于细胞内酶级联反应导致主要的膜受体和通道的磷酸化,引起活性依赖性的可塑性改变所致;或以转录依赖性的方式使递质、离子通道表达数量或结构上发生长时间的改变所致。各种信号转导通路可进行翻译后加工的调节和某些关键基因产物的转录后调节来调控长时程的痛觉过敏,其中MAPK的激活是中枢敏化的关键。因此对伤害性神经无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药物干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病理性疼痛 MAPK 中枢敏化 神经元可塑性 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