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在常规B超检查的同时行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肝功能及体重指数检测。结果在1318例体检者中发现脂肪肝136例(7.17%)。136例脂肪肝患者按其程度分为轻(79.41%)、中(16.18%)、重度(4.41%)。按其声像图特征分为均匀弥漫型(86.03%)、非均匀型(11.03%)及局限型(2.94%)。136例脂肪肝患者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酶学指标及体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具有血脂代谢紊乱,还存在着血糖的异常和生化指标的异常。

  • 标签: 脂肪肝 血脂 血糖 血生化指标
  • 简介:目前国内用于诊断慢性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很多,但对其诊断效率进行客观评价的研究并不多。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诊断性能指标对常用的7项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肝硬化组(n=81)、慢性肝病组(n=43)和健康对照组(n=30)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5’-核苷酸酶(5’-NT)、胆碱酯酶(ChE)等7个生化指标,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观察不同肝病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慢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ALB、ChE显著下降,AST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ALB最高,ChE次之。7项指标中Ch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93.8%和83.7%;诊断准确率ChE最高,达90.3%,ALB次之,为89.5%。结论:临床常规的7项生化指标中,ALB和ChE最能反映肝硬化特别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损害程度。

  • 标签: 肝疾病 血清学 评价研究 ROC曲线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产检并分娩的ICP孕妇102例临床资料,根据胆汁酸(TBA)或者甘胆酸(CG)水平将其分为轻度ICP组75例和重度ICP组27例;根据ICP发病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组(发病孕周〈28w)23例和晚发型组(发病孕周≥28w)79例。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孕妇50例作为健康孕妇。比较轻度ICP组、重度ICP组及健康孕妇血清TBA、CG及肝功能水平,分析ICP发生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观察各组围产期胎儿的结局。结果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血清TBA、AST、ALT、总胆红素、1-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t=6.06-29.13,P〈0.01);重度ICP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高于轻度ICP组(t=2.23~18.87,P〈0.01);早发型ICP组重度ICP发生率为47.8%,明显高于晚发型ICP组(20.3%,X^2=6.96,P〈0.01);与健康孕妇比,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明显降低(t=2.63—10.52,P〈0.01),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7.43,t=10.22,P〈0.01);重度ICP组分娩孕周为(36.2±1.7)w、新生儿体质量为(2876±115)g和1minApgar评分为(7.86±0.60),均明显低于轻度ICP组【(37.5±1.6)w、(3040±135)g和(9.02±0.58),t=3.56~8.83,P〈0.01】;轻度ICP组羊水污染率为25.3%,高于健康孕妇(10.0%,x^2=6.96,P〈0.01),重度ICP组早产、羊水污染、胎儿窘迫、剖宫产和新生儿病死率分别为37.0%、40.7%、29.6%、63.0%和14.4%,明显高于健康孕妇(6.0%、10.0%、6.0%、16.0%和0.0%,x^2=5.09~17.64,P〈0.05或P〈0.01);重度ICP组早产、胎儿窘迫和剖宫产率分别为37.0%、29.6%和63.0%,明显高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总胆汁酸 甘胆酸 肝功能 围产儿预后
  • 简介: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筛选应用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常用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已有较多的观察报告。多数人认为这些血清指标水平对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有帮助。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为此,我们对各型肝炎和肝硬变的病人

  • 标签: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临床评价 慢性肝炎 早期肝纤维化 急性肝炎 层粘连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常见临床检测指标的特点。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2016年9月收治住院的AC患者103例,其中无腹水患者33例,有腹水患者70例。收集临床常规检测的血清学、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结果,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结果Ac患者以男性为主,40~60岁为好发年龄;无腹水的AC患者血清PT-S、Am、TF、INR、D—h分别为(17.5±3.5)S、(33.3±4.6)s、(17.0±1.9)s、(1.3±0.3)和(749.8±1246.9)μg/L,显著低于有腹水的AC患者[分别为(2213±7.2)s、(39.2±10.5)s、(19.1±4.7)s、(1.7±0.7)和(1330.4±1402.4)μg/L,P〈0.053;无腹水组血清ALB、RBC、HGB分别为(35.1±5.2)g/L、(3.6±0.9)×10^12/L和(120.7±30.0)g/L,显著高于有腹水组[分别为(30.6±6.2)g/L、(3.0±0.8)×10^12YL和(101.7±30.1)g/L,P〈0.053;无腹水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为(93.4±128.4)U/ml,显著低于有腹水组[(468.1±498.4)U/ml,P〈0.05]。结论有无腹水的AC患者血常规、生化和肿瘤标志物可能存在差异,定期对W—S、APIT、TT、INR、D—h、ALB、RBC、HGB及肿瘤标志物等指标进行检测,或许能帮助监测病情变化。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腹水 血清学指标
  • 简介: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唯一公认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药物,经UDCA治疗1年生化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应答标准包括巴塞罗那标准、巴黎I标准和巴黎Ⅱ标准等。尽管这些标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尚无统一的意见。对于UDCA治疗不应答者,目前临床上较多推荐联合应用三类药物治疗,即糖皮质激素、贝特类药物和法尼酯受体激动剂。本文将重点介绍各种UDCA治疗的生化应答标准,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功能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在2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10项常用肝功能诊断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谷丙比值(AST/ALT)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别回归分析.结果10项指标分为5类:胆红素类(TBIL,DBIL,IBIL)、白、球蛋白类(ALB,GLB,A/G)、转氨酶类(ALT,AST)、转氨酶比值类(AST/ALT)、总蛋白(TP).各类指标预示病情程度的作用大小为:胆红素类>白、球蛋白类>转氨酶类>总蛋白类>转氨酶化值类.在胆红素类中,TBIL的作用最大;在白、球白类中,A/G的作用最大.结论胆红素和白、球蛋白类是判断病情的灵敏指标,其中又以TBIL和A/G比值更为重要.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 聚类 回归分析
  • 简介:1985年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在短时间内在试管中获得数百万特异DNA序列的拷贝,从而很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以及其它操作。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研究领域。PCR的定量实质是核酸的体外扩增,当人们利用技术扩增出大量的特异DNA序列后,还必须对这些PCR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定量分析PCR产物可以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中,经常利用RT-PCR定量检测某一特定的转录mRNA,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的PCR产物定量检测法是目前PCR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特点,电是定量PCR技术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RT-PCR定量检测 PCR产物 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 定量PCR技术 DNA序列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清学优化指标PLT/ALB、CRP/ALB在判断经治疗已达到临床缓解期的克罗恩病患者是否达到内镜下黏膜愈合的诊断效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已确诊克罗恩病且经治疗已达到临床愈合(CDAI〈150分)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肠镜SES-CD评分是否小于2分,分为黏膜愈合组与非黏膜愈合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血清学资料及SES-CD评分,通过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黏膜愈合判断的诊断效能。结果与非黏膜愈合组患者相比,黏膜愈合组ALB较高,PLT、PLT/ALB、CRP和CRP/ALB较低。其中ALB、CRP、CRP/ALB和PLT/ALB在治疗前后均与SES-C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在诊断黏膜愈合的效能方面,各指标诊断黏膜愈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如下:ALB(敏感度84.4%,特异度55.8%)、CRP(敏感度81.4%,特异度68.7%)、PLT(敏感度76.7%,特异度56.2%)。当血清学指标优化后使用时,正确指数高于相应的单个血清学指标,其中CRP/ALB诊断正确指数最高,当CRP/ALB〈0.147时诊断黏膜愈合的敏感度79.1%,特异度71.9%。结论血清学指标ALB、CRP、PLT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处于黏膜愈合状态,但血清学优化指标CRP/ALB的诊断效果最佳,优于单用血清学指标

  • 标签: 克罗恩病 黏膜愈合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肝病患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A组150例为〈60(46.83±6.08)岁,B组222例为60-74(65.89±4.61)岁和C组278例为〉/75(82.91±4.77)岁患者。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B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24.35±28.82)U/L、(36.45±34.23)U/L、(78.44±35.44)U/L,均分别高于A组的[(17.85±9.65)U/L、(28.38±22.23)U/L、(72.78±28.79)U/L,P〈0.05]和C组的[(17.72±12.05)U/L、(28-31±19.04)U/L、(70.36±20.04)U/L,P〈0.01];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A、B、C组呈现出依次下降趋势(P(0.05或P〈0.01);B组和C组基础疾病患病率分别为74.77%和179.50%,显著高于A组的32.67%(P〈0.01),合并罹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随年龄呈上升趋势。结论60岁-74岁老年组肝功能异常突出,随年龄增长肝脏合成和代谢等功能降低,尤其是蛋白合成功能降低更明显,基础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提示临床上应慎用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并注重营养支持治疗。

  • 标签: 老年患者 肝功能 基础疾病 临床建议
  • 简介:比较两种国产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试剂的检测效能。方法选择经抗病毒治疗且HBVDNA载量在﹤1×10^4IU/ml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6份,采用两种国产HB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HBVDNA,对阳性血清进行梯度稀释后再检测,从定量线性范围、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比较两种试剂的差异。结果在36例临床血清中,14份经科华试剂检测的结果为﹤500IU/ml,而圣湘试剂检测的结果仍﹥1.00×10^3IU/ml;对其中获得检测数据的31份标本进行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一致性较好(r=0.817,P﹤0.05);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00);对强阳性血清进行梯度稀释后定量检测显示,两种试剂检测水平的平均值与理论水平的线性相关性较好(湖南圣湘r=0.999,上海科华r=0.992),但圣湘所有检测的相对偏差均在±0.3logIU/ml之内,而科华有两次检测的相对偏差超出了±0.3logIU/ml范围,提示圣湘试剂检测结果更稳定,使用纳米磁珠核酸提取法的检测结果较煮沸法更加准确。结论以纳米磁珠为提取核酸方法不仅具有更广的线性范围,同时可显著提高国产HBVDNA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 国产检测试剂盒 效能
  • 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无创伤、无X线辐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可作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如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T2WI、脂肪抑制等。近年来,随着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检查扫描和重建速度的加快和图像质量的日益提高,其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日趋增多。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胰腺肿瘤 检测 X线辐射 分辨率高 参数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BC组25例,AIH组17例,分别对两种疾病患者生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结果AIH患者总胆红素水平(53.4±28.5)μmol/L与PBC患者(62.0±34.2)μmol/L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IH患者ALT(268.0±149.1)U/L、AST(178.7±108.4)U/L、免疫球蛋白IgG(21.7±8.6)g/L显著高于PBC患者ALT为(57.3±36.5)U/L、AST为(107.7±76.1)U/L、IgG为(11.6±5.2)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γ-GT(398.8±158)U/L、ALP(456.4±175.2)U/L、免疫球蛋白IgM(5.4±1.7)g/L显著高于AIH患者(γ-GT为(107.5±68.4)U/L、ALP为(133.0±64.5)U/L、IgM为(2.2±0.8)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IH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4.7%,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96.0%;AIH主要表现为界面性炎症、浆细胞浸润,PBC主要表现为小胆管变性和坏死。结论通过生化学、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检查及肝活检可早期对两种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脏病理 自身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环醇治疗因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化疗,在出现肝损伤后给予双环醇治疗。结果46例胃癌患者在化疗后,28例(60.9%)发生肝损伤,其中包括Ⅰ级3例(10.7%),Ⅱ级19例(67.9%),Ⅲ级4例(14.3%),Ⅳ级2例(7.1%);经4w治疗,28例患者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由(77.6±37.1)U/L、(103.9±42.8)U/L和(79.5±57.2)μmol/L降至(45.8±31.2)U/L、(33.5±27.4)U/L和(37.2±11.4)μmol/L,血清ALB由(28.5±1.8)g/L上升至(34.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使肝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双环醇 胃癌 化疗 治疗
  • 简介:丙型肝炎多因输血或反复使用血制品而引起,虽然临床表现轻微,但预后较差,因此加强对HCV检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诊断和献血员筛选主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IgG,本文以PCR检测HCVRNA结果为参照,探讨抗-HCV-IgM/IgG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 标签: 抗-HCV-IgM 联合检测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 抗一HCV 慢性丙型肝炎
  • 简介:本文对1996年10月至2001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6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腹水的患者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与腹水AFP量的比较,发现腹水AFP的平均数值及阳性率均较血AFP的平均数值及阳性率高(P<0.01),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检测原发性 肝癌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载量与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FQ-PCR)法检测208例疑诊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R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结果208例血清样本中HCVRNA阳性率为81.3%.HCVRNA平均载量为4.63×105Copies/ml.结论FQ-PCR法检测HCVRNA是判定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反映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直接指标,有确诊价值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价值.HCVRNA与抗-HCV具有高度正相关.HCVRNA较抗-HCV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抗-HCV RNA 血清 核酸定量 丙型肝炎病毒 患者
  • 简介: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l25的变化与腹水的关系,以探讨其升高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健康对照组及82例住院的肝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全部血清及部分腹水(10例)CAl25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Al2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组男女无性别差异,腹水组血清CAl25显著高于无腹水组,大量腹水者显著高于中少量腹水者,腹水中CAl25浓度高于血清浓度,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Al25与Child分级、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与白蛋白、白/球比值呈负相关。结论血清CAl25在肝硬化时可明显升高,在腹水患者更显著,是诊断有无腹水的一个敏感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血清肿瘤标志物 CAL25 腹水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