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氩气71对动物脾脏部分切除创面进行止血的实验,观察氩气71对脾脏创面止血的效果。方法对脾脏创面分别行缝扎法和氩气刀止血法,对两者的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组织学检查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并测量氩气刀封闭血管的直径、形成焦痂的厚度。结果实验表明,氩气刀止血时在脾脏创面形成一层厚约2.5mm的焦痂,可以封闭2mm以下的血管,从而有救进行止血。具有速度快、出血少、损伤轻、愈合快等优点。结论氩气刀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脾脏创面止血方法。

  • 标签: 氩气刀 脾脏创面 止血
  • 简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以黑便伴有或无呕血及失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其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胃癌、糜烂性胃炎、食道癌、胃底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等。大部后,可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有少数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持续黑便甚至有呕血,1996—06/2000—12笔者对此类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给予立止血肌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立止血 治疗 难治性 黑便 呕血
  • 简介:随着治疗内镜迅速发展,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可根据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电凝电切、热活检、微波、激光、套扎等,但对电凝电切术后并发症出血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自2001-06/2003-07采用金属钛夹对大肠息肉经电子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出血者52例(68颗)止血,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 出血 并发症 治疗方法 金属钛夹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适应证以及初步探讨其疗效相关因素。方法采用OlympusHX-5LR—Ⅰ钛夹置放器和MD850内镜用金属钛夹对20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在内镜下作钳夹止血术治疗。结果20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均经钛夹治疗获即时止血止血成功率为100%,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具有高效、快速、安全、并发症少等特点。

  • 标签: 治疗 内镜下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止血夹 并发症 病人
  • 简介:为探索治疗溃疡病并出血的新方法,我们采用内镜人血管钳类加止血合剂注射治疗消化性物异出血,并以药物治疗为对照,加以分析。20例溃疡并出血病人采用内镜下钛夹钳夹血管加止血合剂注射治疗(内镜治疗组)。中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例。重度出血15人,占75%,中度出血5人,占25%。注射用止血合剂由3%高渗盐水、立止血、肾上腺素组成。另20例溃疡并出血病人采用静脉内药物注射作为对照(药物治疗组)。

  • 标签: 止血 注射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内镜下 血管钳 合剂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的内科止血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内科止血的基础上再应用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停止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对比止血成功机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周内再次出血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再次出血患者5例,发生率为16.67%,组间比较,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4.11%,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6.6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相较于常规止血治疗,疗效显著,且内镜止血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止血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止血联合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静脉推注20mg奥美拉唑,B组静脉推注40mg奥美拉唑,C组静脉推注80mg奥美拉唑,治疗1疗程后,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分别经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后,C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A组(62.50%)、B组(7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三组空腹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三组空腹胃液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组空腹胃液pH值显著高于A组、B组(P<0.01);治疗48h后,三组空腹胃液pH值较治疗24h显著升高,C组显著高于A组、B组(P<0.01)。B组、C组出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组,而C组出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均<0.01)。C组治疗后再出血率为2.50%,显著低于A组(22.50%)、B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7.5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可短时间内提高空腹胃液pH值及止血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再出血发生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 消化性溃疡 出血 内镜 奥美拉唑 不同剂量
  • 简介: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黏着斑 肿瘤转移 细胞迁移 力传导
  • 简介: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用乙醇灌胃造模,给予抗氧化剂银杏制剂预防胃粘膜损伤,测定胃粘膜和血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胃溃疡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粘膜中的LPO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预防组大鼠胃粘膜和血中的LPO含量均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P<0.05和P<0.01).胃溃疡患者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后,胃粘膜中LPO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抗氧化剂银杏制剂和硒卡拉胶囊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由氧自由基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自由基 抗氧化药 胃粘膜损伤 胃溃疡 动物模型
  • 简介: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MiR-20a在胃癌患者癌组织、循环血液以及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MiR-20a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调控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诱导化疗耐药产生。血清/血浆miR-20a单独或与其他miRNAs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疾病进展、复发和预后的预测,有可能成为新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微RNAS MiR-20a 胃肿瘤 诊断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FTY720是一种由冬虫夏草培养液多球壳菌素合成的鞘氨醇类似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FTY720还能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转移。本文就FTY720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FTY720 肿瘤 细胞凋亡 抗药性 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etrpylori)的粘附能力与粘附特征,探讨Hp的粘附机理及其致病.方法用10株临床分离Hp对四个6~8月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粘附试验.结果不同Hp的粘附能力有很大差别.存在强粘附株和弱粘附株;不同Hp对不同胎儿胃粘膜组织各个部位的粘附特征亦有差别.结论Hp可分泌多种粘附素,机体分泌的粘附素受体亦多样,它们表达的种类以及数量影响粘附结果.

  • 标签: 胃粘膜组织 胎儿 幽门螺杆菌 粘附能力 粘附素 分泌
  •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的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的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的相关性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的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的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甲硝唑因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而被用于联合根除治疗方案,但临床滥用甲硝唑、患者依从性差以及初始治疗失败等因素使其产生了全球性的耐药问题.其发生率呈迅速上升趋势。虎月燕等的调查发现云南地区H.pylori对甲硝唑的原发耐药率为67.98%。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天然药物着手.以期筛选新的抗H.pylori天然药物以用于甲硝唑耐药产生后的补救治疗.为今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体外抑菌作用 H.PYLORI 实验研 蒲公英 根除治疗方案
  • 简介:背景: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目的:研究尼克酰胺在AHF小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700mg/kg和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AHF模型。将5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尼克酰胺对照组、AHF模型组、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000mg/kg),检测ALT、AST、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将另外40只小鼠分为AHF模型组、0.9%NaCl溶液组以及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动态观察72h内的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尼克酰胺对照组相比,AHF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明显,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低、中、高剂量尼克酰胺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37.5%、62.5%、100%,均显著高于AHF模型组(P均〈0.05)。结论:尼克酰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对AHF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生存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烟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CKJ方”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分别采用CCl4或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两批实验均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CKJ方组、扶正化瘀方组和秋水仙碱组各11只.在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GGT、TBIL、Alb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CCl4模型,CKJ组肝组织Hyp含量为293.0±99.1μg/g肝湿重,显著低于模型组(524.5±143.0μg/g肝湿重,P〈0.01);CKJ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CKJ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在DMN模型,试验结果类似于在CCl4模型见到的情形.结论CKJ方能有效防治CCl4或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疗效与扶正化瘀方相当,优于秋水仙碱.

  • 标签: 肝纤维化 CKJ方 四氯化碳 二甲基亚硝胺 大鼠
  • 简介:瘦素(Leptin)是人类肥胖基因(obesegene,ob-gene)编码的一个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1994年,Zhang等[1]应用定位克隆法(positionalcloning)从肥胖和糖耐量异常的小鼠中首次成功克隆出ob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位于人类染色体7q32),人和小鼠间的ob基因的编码序列同源性高达84%,基因的高同源性提示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功能的高度保守性.

  • 标签: 瘦素 肝病 病理机制 肥胖 基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