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2型糖尿(T2DM)大血管病变中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者36例(Ⅰ组)、单纯T2DM者38例(Ⅱ组)健康体检者32例(Ⅲ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标本APNRBP4浓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结果:Ⅰ组血清APN浓度为(3.5±0.8)mg/L,显著低于Ⅱ组(7.8±0.9)mg/LⅢ组(11.6±1.6)mg/L;Ⅰ组血清RBP4浓度为(23.1±2.8)mg/L,显著高于Ⅱ组(13.6±1.5)mg/LⅢ组(10.2±1.7)mg/L。APN浓度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402、-0.322、-0.316、-0.518-0.469,均P〈0.05);而RBP4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0.486、0.347、0.396、0.4010.355,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血清ANPRBP4检测对T2DM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4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血清超敏c一反应蛋白水平(Hs—CRP)与糖尿并发脑血管意外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60例糖尿患者(其中35例并发脑血管意外,25例未发生脑血管意外),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样本人群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MAU,TG,TC,LDL—C,HDL—C水平。结果:糖尿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7±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5.9±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19,P〈0.05)。并发脑血管意外35例糖尿患者血清Hs—CRP水平(13.9±2.5)mg/L高于未发生脑血管意外25例糖尿患者血清Hs—CRP水平(7.9±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2,P〈o.05)。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MAU,TG水平呈正相关(r=0.511、0.572,P〈O.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640,P〈O.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糖尿并发脑血管意外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检测在糖尿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诊断与治疗中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糖尿病 脑血管意外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相关因素。方法:分析8例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临床资料。结果: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包括年龄、贫血、血细胞比容低、低蛋白血、药物、大量输血、低氧血、血源、酗酒等。结论:针对相关因素综合预防及处理是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重要治疗策略。

  • 标签: 老年人 输血 精神障碍
  • 简介:目前我国肺癌发病率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1,肺癌总5年生存率仍在15%以下。在肺癌治疗中,尤其在放化疗之后经常出现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我科自2005—2012年出现肺癌并发骨髓抑制同时伴有血红蛋白减少20例,应用成分输血治疗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肺癌 类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GDM)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组样本数均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标签: 妊娠晚期 妊娠期糖尿病 凝血功能
  • 简介:患者,男,77岁.有脑梗塞病史,患2型糖尿6年,2年前双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半年前出现静息痛,1个月前因左下肢发生湿性坏疽于本院施行膝上截肢术,现右下肢疼痛难忍.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糖尿病足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组与DM并发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幅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凝血活性亢进、抗凝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并发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由低蛋白血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性,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分解消耗有关。只需改善此类患者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尚未纠正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PFS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保护因素。Ig分型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P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OS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 标签: 输血 多发性骨髓瘤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3种常见IgH易位与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之间相关性。方法:分析135例伴有t(4;14)、t(11;14)及t(14;16)初诊MM患者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中骨髓瘤细胞形态特征及比例。分别按照细胞成熟度及细胞大小形态特征对浆细胞形态分类。按细胞成熟度分为成熟型(Ⅰ型)、幼稚型(Ⅱ型)、原始型(Ⅲ型)及中间型(Ⅳ型)浆细胞;按细胞大小分为大浆细胞小浆细胞(又称为淋巴样浆细胞,LP-PC)。然后根据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特征浆细胞所占比例,将骨髓瘤分为成熟型骨髓瘤(Ⅰ型骨髓瘤)、幼稚型骨髓瘤(Ⅱ型骨髓瘤)、浆母细胞型骨髓瘤(Ⅲ型骨髓瘤)、中间型骨髓瘤(Ⅳ型骨髓瘤),非成熟型骨髓瘤(Ⅱ型+Ⅲ型+Ⅳ型骨髓瘤)。分析3种IgH易位与不同细胞形态学分型及分类之间关系。结果:t(11;14)患者中Ⅰ型骨髓瘤占53.45%(31/58),多于t(4;14)患者46.55%(27/58)(P〈0.05),且t(11;14)中Ⅰ型浆细胞占总浆细胞比例为62.64%,高于t(4;14)患者50.14%(P〈0.05)。t(11;14)患者中伴有LP-PC骨髓瘤占70.69%(41/58),显著多于t(4;14)患者6.85%(5/73)(P〈0.05)。t(4;14)患者中非成熟型骨髓瘤占63.01%(46/73),显著多于t(11;14)患者46.55%(27/58)(P〈0.05)。而t(14;16)患者例数较少(4/135),形态分类均为非成熟型骨髓瘤细胞且均未检出LP-PC。结论:不同IgH易位与特定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形态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64例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相同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静脉血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血乳酸浓度(aLac、vLac)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全血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1.65±0.17)μmol/ml(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 组织 氧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AMI传统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与关系。方法:随机选择60岁以上冠心病(CHD)患者143例,其中AMI组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选择同期入院与CHD患者具有性别及年龄可比性且排除CHD诊断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各组Hcy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AMI组UAP、SAP及对照组,UAP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高Hcy血发生率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UAP组及SAP组比较显著差异;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率、体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血压、糖尿、高血脂及高Hcy血患病率则老年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糖尿、高血脂及血清Hcy水平均是老年AMI独立危险因子(P〈0.05);高血压、糖尿、高血脂及AMI发生率高Hcy组显著高于Hcy水平正常组(均P〈0.05),但吸烟率、BMI、年龄、性别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Hcy是老年AMI一项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糖尿、高血脂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促进多种危险因素相互聚集并发AMI。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1我国无偿献血现状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血液供应紧缺,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年献血人次献血量2位数降幅,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尽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血站行业采取多项措施,包括重启家庭互助献血,试图力挽这一局面,但仍难以从根本上奏效[1]。

  • 标签: 夜市献血点 血荒 个人自愿献血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布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对2010—01—2011-12临床分离菌,采用合肥恒星HX-2l型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纸片扩散法(K—B法)对药敏试验进行补充。结果:300株CNS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221株(73.7%)。药敏结果显示MRCNS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CNS菌株。结论:MRCNS高检出率及多重耐药性逐年增高,给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造成极大压力。万古霉素可作为多重耐药CNs感染治疗首选抗生素。

  • 标签: 老年患者 痰培养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药性
  • 简介: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治疗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责任。

  • 标签: 输血申请单 输血病历 规范化管理 科学合理用血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方式,科学与合理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RBC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活性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活性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活性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 标签: 冠心病 抗凝血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