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来。在这支可贵的献血队伍,少部分志愿者在献血的过程,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

  • 标签: 无偿献血 人性化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
  • 简介:血液作为拯救生命的特殊物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血液只能来自人体,再生需要一定时间,一定时间内血液数量是有限的。血站在制定全年供血计划时,必须对以往供血量和影响供血趋势的因素有一个科学的评估~([1])。红细胞是临床最常用的血液成分,其有效期根据添加液的不同而不同,国内红细胞的保存期多为35d。面对临床大量血液需求和红细胞的时效性,决定了采供血机构既要保持一定量的红细胞库存而又不能大量采集制备。

  • 标签: 供血计划 数据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肿瘤风险预测模型(ROMA)在卵巢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卵巢肿瘤住院接受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41例,恶性肿瘤患者42例及正常受试者4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HE4与CA125水平,计算ROMA值以评估患卵巢肿瘤的风险性。结果:卵巢肿瘤组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及ROMA值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肿瘤组CA125水平值高于对照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4水平及RO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HE4≥150pmol/L,CA125≥35U/ml作为阳性界限,则HE4、CA125及ROMA值敏感度分别为83.33%,69.04%85.71%;特异度分别为95.12%,78.0%,95.12%。CA12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HE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ROMA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与CA125、HE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诊断,单项检测HE4的临床价值优于CA125。对于单项HE4、CA125检测而言,HE4、CA125联合应用计算ROMA值具有更好的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人附睾分泌蛋白4 糖类抗原125 卵巢肿瘤风险预测模型 卵巢肿瘤 诊断
  • 简介:患者出院后,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的全过程,其是医疗及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的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病历是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的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