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特点.方法:AMI患者年龄≥70岁的被确定为AMI高龄组,共134例;<70岁的为AMI对照组,共152例.通过对首发症状、心电图改变、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病死原因分析,总结出高龄老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高龄AMI组和AMI对照组比较,典型心前区疼痛发生率(53.7%)显著减少(P<0.01),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显著增加,而右室梗塞显著减少(P均<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多(P<0.01),特别心是律失常和心力衰竭(P<0.01),心源性休克亦明显增多(P<0.05);死亡率(31.3%)较AMI对照组(10.5%)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龄老人AMI心前区疼痛症状多不典型,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发生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并为常见死亡原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特点 高龄老人 心肌再梗塞 心源性休克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术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1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产妇。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结果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高龄产妇自然分娩率,减少阴道助产、剖宫产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高龄产妇 分娩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周围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80岁以上高龄的急、慢性周围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施周围血管手术32例次,术后30d内病死率为16.7%(5/30),肢体保全率为71.9%(23/32).其中急诊死亡为27.3%(3/¨),择期死亡为10.53%(2/19).随访24个月,全组生存率为76.7%(23/30),肢体保全率为65.6%(21/32).结论对经选择的80岁以上患者施行周围血管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死亡率低,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外科治疗 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入院患者采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补液治疗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细致地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除1例因术中死亡外,无手术后死亡病例。

  • 标签: 高龄急性 胆管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开胸手术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46例70-85岁肺癌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始发时间出现于术后48h内占69.6%,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窒上性心律失常24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有5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开胸术中、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但术前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处理,手术中注意保护心脏神经,消除术后缺氧和低钾血症等诱因是防止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控制心窒率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肺肿瘤 心律失常 外科手术 老年人
  • 简介:高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在实施胃癌手术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收治15例高龄胃癌(60岁以上)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肌梗死 高龄患者 胃癌术后 监护 临床观察 并发
  • 简介:脑卒中是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延续性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在不同时期受到相应的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恢复期间均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护理指导,降低其焦虑心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明确延续性护理在高龄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对56例高龄脑卒中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及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高龄脑卒中患者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瑞通立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观察组治疗4周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周内死亡2例(4.9%),且观察组出血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结论瑞通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肌,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AMI)
  • 简介: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占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这类人群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又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行PCI的高龄老年人,其临床特点、疗效、安全性如何,值得探讨.国外已经开展相应的研究[1-3].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PCI的高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以便对PCI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龄老年人 临床分析 病理生理特点 高危人群 老龄化社会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冠心病成为老年人群中的多发病。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抑郁症严重影响患哲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但临床对老年抑郁的识别率低,造成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效果差,同时浪费了医疗资源: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抑郁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及全程护理干预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15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临床资料、相关因素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15例患者除1例转相关专科治疗外,余14例经过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后谵妄症状均消失,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谵妄的原因与年龄、低氧血症、手术应激反应、术后疼痛、睡眠紊乱、药物毒性作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积极治疗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一旦发现谵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早的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患者 股骨颈骨折 术后谵妄 全程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6例年龄≥75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142例(76.34%),呈勺型者为44例(23.66%),非勺型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1)。非勺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0.05,〈0.01)。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7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失常,且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对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然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对照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15例,满意的为17例,一般满意的为7例,不满意的为11例,总体满意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31例,满意的为22例,一般满意的为4例,不满意的为3例,总体满意率为95.00%。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 肺部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1临床资料例1,女性,80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d,于2002年3月来我院眼科就诊,视力检查:右眼0.3,左眼0.5,眼压:双眼14mmHg(1mmHg=0.133kPa).双眼晶体轻度混浊,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射消失,颞下有数个散在大小不等玻璃膜疣.初步诊断: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为进一步诊断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钠视网膜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造影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糖尿病10年,无药物过敏史,无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按常规程序操作,先在前臂用吲哚青绿试验液做划痕皮试,20min后观察划痕处,无过敏反应,经肘前静脉缓慢注入1%荧光素钠稀释液5ml观察未见过敏反应,即刻注入25mg吲哚青绿粉剂加注射用水3ml溶解液和20%荧光素钠注射液3ml混合快速推入,注射完后无不良反应.但造影进行至5min15s时患者突然出现恶心胸闷,心前区不适,面色苍白,双腿瘫软,即刻平卧吸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0ml,肾上腺素1mg,注射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尿失禁,呼吸表浅25次/min,脉搏微弱96次/min.血压80~40mmHg.用药10min后病情逐渐平稳,意识恢复,面色转为红润,心率76次/min.给患者口服温开水,继续观察3h血压,脉搏,呼吸直至正常.

  • 标签: 高龄患者 吲哚青绿荧光素钠 眼底血管造影 过敏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军队高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早年电磁场暴露史与AD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男性高龄AD患者8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分层抽样按1:2的比例,从同次调查中认知功能正常的高龄老年人中随机抽取同性别150例为对照组(年龄〉90岁且无足够正常对照,则按1:1配对)。2组危险因素调查通过查阅干休所既往病历及与知情人面访进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D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脑梗死、脑外伤史、痴呆家族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电磁场暴露史和脑外伤史为AD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4.30(1.33-13.98,P〈0.05)和3.41(1.15-10.14,P〈0.05)。结论脑外伤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是高龄老年人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脑梗死 电磁场 职业暴露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5月~2016年7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10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借助超声心动图对其心功能进行评估,并对其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观察组超声心动图指标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遵医依从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96.15%vs.76.9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8.08%vs.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高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其遵医依从性,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利于心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心护理 高龄患者 冠心病 焦虑抑郁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高龄男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U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并探讨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高龄男性CHF患者60例(心功能Ⅱ级28例,心功能Ⅲ-Ⅳ级32例),心功能正常者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UA、RDW、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F组血清UA[(318.2±54.3)μmol/L比(434.7±72.7)μmol/L]、RDW[(13.84±0.60)%比(15.79±0.74)%]、hsCRP[(2.23±0.56)mg/L比(6.35±2.34)mg/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心功能分级加重而升高(P均<0.01);E/A[(1.02±0.36)比(0.75±0.13)]、LVEF[(59±9)%比(49±9)%]显著降低,且随心功能恶化更为降低(P均<0.01);心衰组UA、RDW、hsCRP与E/A、LVEF均呈负相关(r=-0.391~-0.731,P均<0.05);RDW与hsCRP呈正相关(r=0.491,P<0.05)。结论:血尿酸、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高龄男性患者的心功能相关,其检测有助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尿酸 红细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1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MVA组,n=69),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MVA组,n=41),比较两组性别、血糖、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肌钙蛋白Ⅰ、血钾、血肌酐、超声心动图和有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者共41例(37.27%)出现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死亡7例(17.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罪犯血管支数及梗死面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及死亡率较高,伴有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的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