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人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以及左旋氨氯地平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测定62例新发和(或)未经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清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总月口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和2h血糖以及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同时测定超声心动网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根据左心率质赶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组(30例)和非肥厚组(32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27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均给了左旋氨氯地平2.5lng/d治疗,随访1年。高血乐组各观察指标治疗8周及1年后测量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1)高血压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浓度均显著高丁对照组,一氧化氮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乐及血清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室肥厚组血清内皮索-l浓度显著高于非肥厚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低于非肥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与室间隔厚度(r=-0.258,P〈0.05)及左心室质量指数(r=-0.301,P〈0.05)负相关;叭清内皮素-1浓度与左心窜后擘厚度(r=0.253,P〈0.05)呈正相天。(5)治疗1年后,高血压组舒张及收缩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乐患者存存内皮功能受损,左

  • 标签: 高血压 内皮功能 左心室肥厚 左旋氨氯地平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 标签: 2型糖尿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 胰岛素抵抗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l)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TC流出调节蛋白(CERP),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内的TC转运到细胞外,再经HDL—C运送至肝脏,经一系列代谢转化为胆汁酸,排入肠道,从而完成TC的代谢。因此,ABCAl介导的细胞内TC流出,是TC逆向转运的起始环节。

  • 标签: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三磷酸腺苷 启动子区 高血压 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