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机体缺血、缺氧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取决于促进和抑制细胞坏死和(或)凋亡这两个过程的平衡。目前,对多种器官(如大脑、心脏、肝脏等)的研究表明,某些器官短时间暴露于某种亚致死性剂量的损伤因素后,机体会启动相应的耐受机制,从而对这些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缺血性卒中 低氧预处理 机体缺血 细胞坏死 损伤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术前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肺部感染的关系及低氧血症发生后的处理效果和死亡率。结果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17例,发生率为26.6%。低氧血症组与正常组在年龄、FEV1.0%、LVEF、体外循环时间、肺部感染率等相关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防治低氧血症是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动态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对95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进行夜间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次日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EHL)组(51例)及单纯高血压(EH)组(44例),进行两组的一般状况及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行LSaO2、体重指数(BMI)、年龄(Age)与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杓型组33例,占34.7%;非杓型组62例,占65.3%.EHL组24hSBP、24hHR、dSBP、dHR、nSBP、nHR、偶测SBP(cSBP)、偶测DBP(cDBP)与EH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氧血症组中84.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EHL组与EH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血压伴OSAS者血压增高的程度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夜间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鼾症 夜间低氧血症 动态血压 合并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 简介: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和年龄相当的正常健康人进行运动前、后的运动量连续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ruce方案在Quest型活动平板运动仪上进行次极量或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两组在运动的前3分钟内运动量相差不显著;(2)实验组最大运动量(7.01±0.11MET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0.14METs),P<0.05;(3)多支冠脉病变者运动量<6.5METs.结论:随着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运动量下降,运动量低于6.5METs时,可能有多支冠脉病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平板运动试验 运动耐量
  • 简介:日本学者Tei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无创综合评价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查指标-Tei指数(亦称心肌工作指数),此参数不受心脏几何形态及心脏瓣膜返流等因素的影响[1]。本文分析了Tei指数与心肺运动量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及运动峰耗氧量等指数)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探讨了Tei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量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TEI指数 运动耐量 相关性 心肺 心脏瓣膜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