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共65侧耳,分为两组:30侧耳为治疗组、35侧耳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中交感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7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不仅中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性较高。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 神经性耳聋耳鸣 治疗 应用
  • 简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CCGI)已逐步发展为我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2014CCGI定于9月12-14日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发展老年医学,推动健康产业"。大会将设立主旨报告和25场专题论坛。

  • 标签: 老年医学 健康产业 苏州 江苏 中国 专业会议
  • 简介:近些年,消化道的癌肿发病率愈来愈多,愈来愈年轻化趋势。这样一个恶性疾病,行之有效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几乎90%可以治愈。因而得到众多群众的关注,近期广泛掀起早期筛查的高潮。本文是摘要简述这方面的概况,以享读者。

  • 标签: 癌筛查 老年人 结肠 年轻化趋势 恶性疾病 早期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狭窄范围的关系.方法将211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0例)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B组(97例)为中重度病变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5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57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又依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9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三支病变亚组(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并比较分析各组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结果对照组、A组、B组比较,颈动脉总中内膜厚度依次增高,对照组、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25±0.1186)mmvs.(0.8936±0.1331)mmvs.(1.0389±0.1411)mm,P<0.05].在以病变范围为基础的分组中,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中内膜明显增厚,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与双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4±0.1415)mmvs.(0.9906±0.1443)mm,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6±0.1443)mmvs.(1.0317±0.1496)mm,P>0.05].结论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无法很好地反映病变范围.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老年心血管患者89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结果老年人中心血管患者男性比例相对于女性要高;心血管疾病病种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结论引发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对于高危老年人群应该密切注意,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帮助老年人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出现的概率。

  • 标签: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于患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对于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肾病综合症 人文关怀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和血压、血生化指标测定,分别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分为2组:baPWV增高组46例和baPWV正常组42例,ABI低值组38例和ABI正常组50例.结果与baPWV正常组比较,baPWV增高组收缩压[(154.78±18.56)mmHgvs(146.29±17.64)mmHg,1mmHg=0.133kPa]、TG[(1.99±0.42)mmol/Lvs(1.77±0.34)mmol/L]、LDL-C[(3.07±0.52)mmol/Lvs(2.51±0.44)mmol/L]、空腹血糖[(6.58±2.39)mmol/Lvs(5.38±2.25)m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I低值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TG、LDL-C、空腹血糖明显高于ABI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空腹血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baPWV、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与baPWV、ABI密切相关,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胆固醇 LDL 高血糖症 高胆固醇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脉压水平对老年人群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选择开滦集团年龄≥60岁健康体检者9695例,以脉压水平分为:脉压<40mmHg(1mmHg=0.133kPa,1组)972例、40~49mmHg(2组)2393例、50~59mmHg(3组)2553例、脉压≥60mmHg(4组)3777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随访24~63(50.84±4.83)个月,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脉压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组、2组、3组和4组肾功能受损分别为11例、71例、81例和189例(1.1%vs3.0%vs3.2%vs5.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1组比较,其他3组发生肾功能受损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67(95%CI:1.33~5.38,P<0.01)、2.98(95%CI:1.49~5.96,P<0.01)和4.90(95%CI:2.50~9.63,P<0.01)。结论脉压是老年人远期肾功能受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升高,远期新发肾功能受损增加。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肾功能不全 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于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及临终关怀病房住院诊治的362例老年肿瘤临终患者,男性168例,女性194例,年龄61-103岁,平均年龄(73.91±9.742)岁。根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2组,对照组(256例)和心律失常组(106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发生心律失常前)、体力状况评分(ECOG)、吸烟指数(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疾病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较大,住院天数增加,ECOG升高,合并冠心病、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酸中毒、肺部感染比例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和EF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5.858,95%CI:2.294-109.624)、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OR=10.768,95%CI:1.949-59.687)、冠心病(OR=10.306,95%CI:1.796-59.159)、酸中毒(OR=7.618,95%CI:1.431-40.550)、体力状况评分(OR=3.342,95%CI:1.810-6.174)、住院天数(OR=1.201,95%CI:1.114-1.295)、年龄(OR=1.108,95%CI:1.021-1.202)、血红蛋白(贫血)(OR=0.929,95%CI:0.889-0.970)、LVEF下降(OR=0.873,95%CI:0.817-0.933),是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冠心病、酸中毒,年龄增加,血红蛋白水平以及EF下降,易并发心律失常。

  • 标签: 临终 肿瘤 老年 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 简介: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术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原因,较肺叶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认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偿功能欠佳,不适宜行全肺切除术,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监护和治疗手段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单纯年龄不属于手术禁忌证,而且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高龄肺癌患者愿意选择外科治疗。我们回顾了近7年来因肺癌行全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

  • 标签: 肺癌 全肺切除 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特别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0%,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患病率已超过50%.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均以平均血压水平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 标签: 高血压 认知障碍 血压 昼夜节律
  • 简介:目的探讨5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G1组(50~60岁),G2组(61~70岁),G3组(>70岁),观察各组既往病史、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1)从G1组到G3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4%、62.3%、68.2%,逐渐升高;入院时收缩压为(129.2±22.4)mmHg(1mmHg=0.133kPa)、(133.7±18.6)mmHg、(140.8±21.4)mmHg,G3组与G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1、G2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8.5%、56.6%;G3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5.5%,与G1、G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Gensini评分3组分别为(6.6±3.1)分、(7.3±3.0)分、(7.7±3.0)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和收缩压高为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7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以三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I[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 简介:我的健康我做主——以医学珍爱生命恶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其最严重的表现是猝死。绝大多数恶性心律失常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少数特殊类型可为原发,如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因其危害性,特别邀请张萍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

  • 标签: 老年人健康 心脑血管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 |
  • 简介: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调查任丘市老年城乡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任丘市常住居民5010例,男性2163例,女性2847例,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CAS包括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5010例调查者中,颈动脉正常567例,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67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2490例,颈动脉狭窄282例.CA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男性(OR=3.405,95%CI:2.704-4.289,P<0.01)、年龄(OR=1.142,95%CI:1.103-1.181,P<0.01)、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910,95%CI:1.342-2.718,P<0.01)、吸烟(OR=1.799;95%CI:1.429-2.264;P<0.01)、使用抗血小板药物(OR=1.313,95%CI:1.068-1.615,P<0.05)、收缩压(OR=1.011,95%CI:1.007-1.015,P<0.01)、空腹血糖(OR=1.151,95%CI:1.062-1.248,P<0.01)、LDL-C(OR=2.038,95%CI:1.764-2.354,P<0.01)、HDL-C(OR=0.787,95%CI:0.638-0.971,P<0.05)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任丘市60-70岁人群CAS的患病率高,收缩压、血糖、LDL-C、吸烟是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积极推进戒烟运动,延缓CAS病变,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糖尿病 血脂异常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心力竭衰患者137例,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分为合并肺部感染组(感染组)66例和未合并肺部感染组(非感染组)71例,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同时分析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率为48.2%。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PCT水平≥0.5μg/L比例明显升高(43.9%vs12.7%,P<0.01)。PCT≥0.5μg/L预测肺部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81.69%、82.89%和95.01%。对PCT≥0.5μg/L的患者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3~14d后,PCT可降至<0.5μg/L。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临床抗生素治疗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肺炎 降钙素原 早期诊断 抗菌药
  • 简介: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和B组32例,A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B组只给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均较治疗前好转,且A组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抗抑郁药物和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比对单纯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好。

  • 标签: 帕罗西汀 抑郁症 慢性心力衰竭 N末端—前B型钠尿肽 心室射血分数
  • 简介:目的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以高美仪Net12.0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为主要监测仪器,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方式进行监测,以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作为监测对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对比。结果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发现,老年组患者在心律失常等方面的发生率要明显比中年组患者高,且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结论伴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能使患者尽早发现其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映,予以早期干预,从而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得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促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老年 心血管疾病 24H动态心电图 临床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