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维生D结合蛋白(VDBP)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组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含量分为正常尿白蛋白尿组(NA组,2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I组,25例)及大量尿白蛋白尿组(MA组,25例)。另外选取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C组)。测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尿VDBP和临床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A组、MI组及MA组尿VDBP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DBP与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肌酐(C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率(UACR)、尿素氮(BUN)呈正相关;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SBP、FBG、UACR和BUN其为DN患者尿VDBP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VDBP/Cr检测阈值为476.9ng/mg时,VDBP/Cr曲线下面积为0.967,DN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0%和82.0%。结论尿VDBP随尿蛋白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可作为DN早期诊断和病情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VDBP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胃饥饿对糖脂代谢异常模型大鼠血糖、血脂、体质量及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40只,高脂饮食20d,随机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胃饥饿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后检测血脂、血糖、体质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组织中ICAM-1、V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血糖、LDL-C、T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瑞舒伐他汀组体质量、血糖、LDL-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胃饥饿组血糖、LDL-C、ICAM-1、VCAM-1明显增加(P〈0.05,P〈0.01)。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胃饥饿组血糖、体质量明显降低[(9.89±6.32)mmol/Lvs(17.56±3.56)mmol/L,(289.62±32.66)gvs(358.72±30.89)g,P〈0.01]。结论胃饥饿素不仅调脂、抗炎作用与瑞舒伐他汀相似,而且降糖、降体质量作用优于瑞舒伐他汀。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糖尿病 胃促生长素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不良反应特征。方法选取高邮中医医院心内科于2011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应用ACEI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12例,其中男性243例,女性169例,年龄18~75岁,平均(52.5±4.9)岁。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30岁和30~39岁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卡托普利致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77.91%;其次为贝那普利与依那普利分别为8.74%、7.04%;雷米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赖诺普利致不良反应比例较低,分别为2.91%、1.46%、1.46%和0.49%。ACEI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喘憋、咳嗽、咽部不适为主,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占65.05%;7.77%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皮肤,临床表现为皮疹、水肿、炎症、溃疡等;7.77%累及泌尿生殖系统,有尿频、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另外还有7.04%累及心血管系统,4.85%累及血液系统,4.85%累及消化系统,2.18%累及关节肌肉。412例患者中,26例在用药当天即出现不良反应,占6.31%,386例在用药第2d后出现不良反应,占93.69%,不良反应的平均出现时间为(16.9±10.4)d。患者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处理后,绝大多数症状明显缓解并逐渐消失,其中30例患者复用药物后再次发生相同不良反应。结论应用ACEI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原因复杂,多数需对症治疗或停药才可消失,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心内科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背景与目的:尽管高瘦水平已被证实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瘦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因此,我们通过荟萃分析来评估这个问题。方法:我们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截止至2016年1月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通过OR、RR和相应的95%CI报道,2个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

  • 标签: 瘦素水平 荟萃分析 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 血管危险因素 EMBASE
  • 简介:缺血性卒中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证实,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血管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均可加重缺血性卒中所致的脑组织损伤。花青家族,特别是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hloride,C3G)被证实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自由基损伤、抑制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嵋。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葡萄糖苷 脑保护作用 治疗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和肽(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atrial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和肽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d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测定和肽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和肽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1.2pmol/L比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和肽(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和肽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和肽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ST2(sST2)及和肽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80例作为CHF组,同时收集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心律失常患者30例作为心功能正常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CHF组进一步分为II级组(22例)、III级组(32例)和IV级组(26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ST2及和肽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CHF组血清sST2[(0.27±0.09)ng/ml比(1.18±0.81)ng/ml]及和肽[(1239.64±229.98)pg/ml比(1987.16±426.84)pg/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II级组比较,III级和IV级组的血清sST2[(0.46±0.17)ng/ml比(0.77±0.18)ng/ml比(2.31±0.29)ng/ml]及和肽[(1625.61±522.13)pg/ml比(2103.15±340.74)pg/ml比(2194.31±332.97)pg/m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IV级组的显著高于III级组,P〈0.05或〈0.01。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血清sST2与和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P=0.005)。结论:血清sST2及和肽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的标志物,值得推广。

  • 标签: 心力衰竭 精氨酸加压素 肽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内皮素-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
  • 简介:目的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胱抑C(Cys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疑诊冠心病并接受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503例,其中男性278例,女性225例,年龄42~78(57.5±5.1)岁.测定所有患者胱抑C水平并分为正常组(308例,CysC≤1.25mg/L)和升高组(195例,CysC〉1.25mg/L).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测定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升高组患者多支病变的比例升高,28.9%vs.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重度狭窄比例较正常组升高,轻度狭窄比例较正常组降低,38.0%vs.19.5%,32.3%vs.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胱抑C水平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重度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疑诊冠心病患者中,血浆胱抑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检测胱抑C水平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 标签: 冠心病 胱抑素C 斑块 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内皮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浆内皮等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等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白介素6(IL-6)、白介素23(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静脉血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脉血内皮-1(ET-1)、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和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扩充患者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心室射血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标签: 瑞舒他伐汀 慢性心力衰竭 内皮素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抵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2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6例(TIA组),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IBD)患者29例(RIBD组)和局限性脑梗塞(FCI)患者27例(FCI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血清抵抗、ox-LDL和hsCRP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抵抗、ox-LDL和hs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A组,RIBD组和FCI组的血清抵抗[(0.26±0.42)μg/L比(0.63±0.38)μg/L比(0.91±0.45)μg/L、(0.89±0.42)μg/L]、ox-LDL[(334.3±142.5)mg/L比(451.7±15.8)mg/L比(518.3±205.7)mg/L、(520.7±198.9)mg/L]和hsCRP[(5.8±4.9)mg/L比(8.7±7.6)mg/L比(13.5±9.1)mg/L、(13.6±7.4)m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RIBD组和FCI组显著高于TIA组(P均〈0.01),RIBD组和FCI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抵抗、oxLDL和hs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0.902,P均〈0.01)。结论:血清抵抗、ox-LDL及hsCRP水平能够反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抵抗素 脂蛋白类 LDL C反应蛋白质 脑血管障碍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与胱抑C、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入选患者完善24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脉压指数(PPI):PPI=24h动态脉压差/24h平均收缩压,取PPI≤0.40为A组,PPI在0.41~0.50为B组,PPI≥0.51为C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胱抑C(CysC),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A组、B组、C组,三组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有升高的趋势,心率(HR)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间CysC、LVMI呈明显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与PPI呈正相关r分为0.923,0.890(P<0.05),与其它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与CysC、LVMI正相关,其中CysC较LVMI与24h动态脉压指数相关性更大。

  • 标签: 老年高血压病 动态脉压指数 血清胱抑素C 左室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橙皮(HES)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H2O2建立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H2O2损伤组(H2O2组)、单纯橙皮处理组(HES组)、橙皮预处理+H2O2组(HES+H2O2组).H2O2(400μM)处理2h建立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HES+H2O2组于建模前1h加入40μM橙皮.采用CCK-8法确定H9c2细胞活性,DCFH-DA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分光光度计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橙皮预处理可明显改善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活性降低,且浓度为40μM时保护作用最明显;给予40μM橙皮预处理后ROS的产生明显减少,Caspase-3活性显著下降,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8.32±2.12)%,明显低于H2O2组(50.33±2.56)%(P〈0.05).结论橙皮对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效应.

  • 标签: 橙皮素 氧化应激 再灌注损伤 H9C2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cardiactroponinT,hs-cTnT)、半乳凝集-3、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贫血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90例CHF患者,其NYHA分级为Ⅱ~Ⅳ级。对90例CHF患者的血清hs-cTnT、半乳凝集-3、hs-CRP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YHA分级Ⅳ组患者的hs-cTnT、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级组,而Ⅱ级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cTnT与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密切相关,且血红蛋白水平与半乳凝集-3、hs-CRP水平亦密切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T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而血红蛋白与半乳凝集-3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心功能分级较高的CHF患者,其hs-cTnT、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较高,并且心肌损伤与贫血可能与CHF患者心力衰竭炎症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高敏肌钙蛋白T 半乳凝集素-3 超敏C反应蛋白 贫血
  • 简介: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对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n=12)、EPO组(n=12)和对照(Control)组(n=12);其中EPO组和Control组大鼠使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术后第8周EPO组经腹腔注射3000U/kgEPO,3次/周,连续4周;Sham组、Control组经腹腔注射等量等次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4周、8周、1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术后第12周末全部大鼠禁食24h后处死,取心肌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形态,采用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及计算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造模大鼠术后第4周时出现心室肥厚,术后第8周时出现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EPO组干预4周后较Control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明显升高(P〈0.05),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降低(P〈0.05)。EPO组AI相比Control组显著降低(23.87%±1.45%vs.35.58%±2.81%,P〈0.01);与Sham组比较,Control组cleavedCaspase-3OD值明显增加(0.3145±0.0308vs.0.9007±0.0339,P〈0.01);与EPO组相比,Control组减少(0.4893±0.0683vs.0.9007±0.033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O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相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力衰竭 心肌凋亡 cleaved CASPASE-3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