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注射方法应用于腋臂丛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单针法高于双针法。结论腋臂丛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临床效果双针法明显优于单针法。

  • 标签:
  • 简介:阿玲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以前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但近日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她的心脏有杂音,需要去心脏专科医院就诊。听了医生的建议,她来到省医检查并咨匈,经过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省医黄医生告诉她:需要治疗!可以考虑选择非开胸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方法治疗。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 医院就诊 检查后 感冒发烧
  • 简介:颅内血肿,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危急表现,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基本是药物治疗,近年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改进与成熟,作为一种倍受争议的治疗方法-穿刺引流由于技术的改进[1],重新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微创治疗 颅内血肿 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穿刺引流术
  • 简介:本刊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常用医学词汇将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文题除外,在文章中英文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和(或)英文全称,具体词汇如下: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复合物法(ABC法)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三磷酸腺苷(ATP)牛血清白蛋白(BSA)心脏监护病房(CCU)细胞角蛋白(CK)二甲基亚砜(DMSO)

  • 标签: 医学词汇 缩写词 心脏监护病房 抗生物素蛋白 具体词汇 血清白蛋白
  • 简介: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占脑出血患者的12%~24%.积极地救治丘脑出血患者,对于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应用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6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丘脑出血 患者 微创 引流术 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入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入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入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了PICC患者信群,患者就PICC家庭维护出现的问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向护士咨询,护士及时指导,通过信群的平台,大大降低了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由科室护士长设立信群,护士长、有资质置管护士及PICC置管患者共同参与加入微信群。结果信圈凭借着自身强大的优点,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患者通过信,护士可以及时给予患者指导,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护士也经常在信群中发布一些PICC导管相关知识,患者通过阅读,提高了自我家庭护理能力。患者觉得科室对患者负责,自认而然对护士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了。结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使护患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增加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现代医学护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 标签: 微信 PICC 家庭护理
  • 简介:从流体力学的视角,对现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利尿、低盐、血管扩张、改善血管弹性和调整心率等药物为什么能降低血压的理论背景,指出了它们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相关性。对现有降压药物的分类,从生化视角扩展为流体力学视角,为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对体位性高/低血压,对老年人的高血压从流体力学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 标签: 流体力学 高血压 血管扩张 血管弹性 阻滞 拮抗
  • 简介: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康复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单纯左胸径路房颤超创外科射频消融术(梅氏创房颤消融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共201例房颤患者于我院接受梅氏创房颤消融术,阵发性房颤98例,持续性及长程性房颤103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95例;年龄29~81(58.7±15.4)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手术配合及护理经验,包括:术前访视;手术专用设备、器械及材料的准备;术中体位摆放,设备仪器的连接使用,手术台上操作配合以及对术中突发异常情况的配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转为开胸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4.9±37.2)min,手术配合及护理达到预期目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50ml,均无输血.73例(70.9%)持续性或长程性房颤接受术中电复律.所有患者离开手术室时均维持窦性心律,仅1例患者术中预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无起搏器植入病例.8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行电复律治疗,出院时190例(94.5%)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脑卒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死亡病例.结论梅氏创房颤消融术安全、有效.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高质量的术中护理配合,对顺利的开展梅氏创房颤消融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微创手术 射频消融术 护理管理
  • 简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MIRI)是指心肌组织缺血后再恢复灌注,缺血心肌的损害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反常增加的现象[1].MIRI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2-4].由于心外科手术需要无血、相对静止的环境,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则需要阻断心脏供血,注入停跳液促使心脏停跳,心脏上操作完成后再恢复心脏血供,促使心脏复跳,因此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过程就是一个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在经历体外循环后的心脏病患者术后恢复过程及远期疗效很大程度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所以MIRI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MIRI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复杂的,到目前为止都还不完全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5].

  • 标签: Nrf2/Keap1-ARE通路 氧化应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血肿≥30ml的幕上脑出血随机行创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其近、远期疗效.结果:较之内科保守治疗组创血肿清除术者,近期显效率62%,死亡率22%,有显著差异(P<0.05);远期随访结果:ADL1、2者创组占80.6%,显著增高(P<0.05).结论:脑出血≥50ml,特别是破入脑室呈脑室铸型者;位于基底节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有意识障碍者,行创血肿清除术较内科保守治疗显效率高、死亡率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率低.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外科治疗 脑出血 内科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额部入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入组(79例)和颞部入组(75例)。额部入组经穿刺靶点定位后,采用经额部入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入组采用传统颞部入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入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入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入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入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入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入手术方式。

  • 标签: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引流术 额部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18例,非CMB组1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0例VSD患者中4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 入路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创介入路径的安全性,筛选出安全性较高的穿刺路径。方法收集我科187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三组,A组,侧椎间孔安全三角区穿刺路径;B组,单纯后路棘突间孔侧隐窝穿刺路径;C组,双针双入路径。三组患者均在DSA或C型臂引导下进行穿刺治疗,术后平价穿刺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及NRS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B组术后成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C两组比较(P<0.01)存在统计学差异;B、C两组比较(P>0.0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椎间孔安全三角区穿刺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创介入穿刺路径中是安全系统最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是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介入穿刺方法中最好的穿刺路径。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介入,穿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