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1资料与方法收集了2007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2000年经ESC/ACC修订的AMI诊断标准;(2)初发AMI患者;(3)年龄≥60岁;(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愿意接受各种量表和问卷的调查。排除标准:(1)急性期死亡病例;(2)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 标签: 疾病不确定感 心肌梗死患者 状况调查 老年急性 住院期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周康复程序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救治的AMI患者85例,接受2周康复程序治疗和“Missal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中-高分组(74.8~117.4分,51例)和低分组(32~74.7分,34例),并与同期就诊的4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HD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不确定感量表各维度分及总分[总分(78.34±15.20)分比(60.61±12.42)分]均明显高于CHD对照组(P〈0.05~0.01)。AMI患者不确定感中-高分组的运动峰值心率明显大于低分组[(137.80±26.49)次/min比(126.12±20.51)次/rain,P〈0.01]。与低分组比较,中、高分组的ADL总分[(84.15±16.38)分比(73.92±14.21)分]、sF-36总分[(45.22±6.86)分比(37.95±6.43)分]均明显减少,而ScL-90总分[(188.35±36.47)分比(151.87±42.61)分]、平均CCU天数[(2.53±0.26)d比(2.77±0.29)d]、平均卧床天数[(4.46±0.25)d比(5.38±1.22)d]、平均住院天数[(20.48±3.16)d比(25.37±3.82)d]和平均住院费[(3.91±0.82)万元比(4.57±0.93)万元]均明显增加(P〈0.05~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使2周康复程序的疗效显著下降。

  • 标签: 心肌梗塞 康复 治疗结果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QTd)明显增加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1].近年来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我们对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QTd、JT离散(JTd)进行了观察,以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J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JT离散度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7岁,农民,未婚.因昏厥2次而于2001年6月2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突眼、视力下降、食欲亢进、颈部增粗,自认为近视而配镜.近10天因2次昏厥伴抽搐而入院.体检:T365℃,P40次/分,R20次/分,Bp150/50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双眼中度突出,眼征阳性,声音嘶哑,甲状腺Ⅱ~Ⅲ肿大,血管杂音(+),两肺(-),心浊音界不大,心率40次/分,律齐,心尖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T3226μg/dl,T4177μg/dl,FT3572pg/dl,FT4652ng/dl,TSH000uIU/ml.心电图:Ⅲ房室传导阻滞,分支以上逸搏,心室率40次/分.胸片两肺无殊,心胸比例正常,心超各心腔大小基本正常,各瓣膜无殊,二尖瓣轻度反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入院后即予临时心内膜心脏起搏,并予丙基硫氧嘧啶及对症治疗,期间ⅡⅠ型至Ⅲ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5天后房室传导恢复正常.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 病例报告 甲亢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在用普通立体定向仪进行微创脑出血手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入颅点和引流管前端侧孔长度,一直是个难点.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实施立体定向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成功治疗脑出血137例.通过这些手术,总结出确定颅外空间点、靶点的双点置管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脑出血 置管 血肿腔 内引流 微侵袭
  • 简介: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多正常,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或鞍型抬高,临床常因心室颤动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反复晕厥,甚至猝死。1992年由Brugada两兄弟首先报道。近几年来国内有关Brugada综合征的报告日益增多,这是对该综合征认识提高、普及、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性猝死 标准 诊断 离子通道疾病
  • 简介:Meta分析属于二次研究,是对同一类问题的定量合成,要求具备系统性、可重复性和客观性[1]。因此,所有的Meta分析报告规范均强调要给出合格标准[2],所有的Meta分析质量评价工具也都要求对合格标准进行评价[3]。遗憾的是,笔者们在稿件审阅或阅读Meta分析时,时常会发现制作者对合格标准及其制定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鉴于此,

  • 标签: META分析 格标准 可重复性 报告规范 评价工具 客观性
  • 简介: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1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 标签: 氯氮平 QT间期 离散度
  • 简介:患者男性,41岁。因腹痛、腹泻2小时就诊。体检:135/90mmHg,P55次/分,急性痛苦面容,脱水征不明显,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血常规:HB130g/L,WBC13.2×10^9/L,N0.78,L0.22。尿常规(-),大便常规示粘液便,细胞(+),脓细胞(+),潜血试验(-),血生化检查正常,大便培养(-)。ECG

  • 标签: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腹痛 病理性杂音 肠鸣音亢进 血生化检查 肺呼吸音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VT)与QT离散(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3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VT者的QTd.结果32例VT组(A组)QTd(70.3±38.4)ms,对照组(B组)QTd(50.6±19.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 标签: VT 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DCG 对照组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QTd)与年轻人中心型肥胖的关系。方法测量38例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A组)和34例年龄、性剐与之匹配的正常体重对照组(B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通过计算机数字转换得出QTd、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增大(P〈0.05),为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QTd、QTcd显著增大(P〈0.05)。结论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血压为正常高值、QTd、QTcd显著增大.可能与肥胖致心室肌肥厚及心肌脂肪浸润等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不均一性相关,而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 标签: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中心型肥胖
  • 简介:目的:对认知障碍初步评价表(COG-12)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的信度与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AD患者148例为AD组,另选择社区志愿者365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临床痴呆量表、AD8、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画钟测验评估和COG-12测评。其中100例AD患者知情者在首次评定1个月内重测COG-12。结果COG-12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83,重测信度=0.883(P<0.01)。COG-12各条目评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1~0.79(P<0.05,P<0.01);COG-12总分与简易智能状态检量表、画钟测验呈负相关(r=-0.67,r=-0.27,P<0.01),与临床痴呆量表、AD8总分呈正相关(r=0.80,r=0.81,P<0.01)。COG-12鉴别认知正常与轻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902,≥6分为认知损害的界限分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2.5%;鉴别轻度与中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898,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76.7%。结论COG-1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是快速识别痴呆及评估严重程度敏感而准确的筛查评估工具。

  • 标签: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ROC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QTd)变化的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评价Brugada标准、Steurer标准、Verecke标准以及这3种标准中各个单项标准对诊断室性心动过速(VT)的价值及其存在的缺陷。方法对120例VT者发作时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以上各种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以及上述3种标准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VT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VT(IVT)的敏感性。结果3种标准中的各个单项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较低,均小于60%;而多项组合上述3种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明显提高,依次分别为:96.7%、74.2%及86.7%。另外,3种标准对器质性心脏病所致VT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9.1%、81.3%及96.7%,而Brugada标准对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的IVT的敏感性较高(100%),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的IVT的敏感性较低(40%),而Steurer标准及Verecke标准对IVT的敏感性均较低(0%~12.5%)。结论心电图单项标准对诊断VT敏感性较低,不能依据心电图某单一标准来诊断VT。多项组合的Brugada标准是诊断VT最敏感的方法,但对LBBB型的IVT敏感性较低。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其它诊断标准综合考虑。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Brugada标准 Steurer标准 Verecke标准 心电图单项标准
  • 简介:QT离散(QTd)和QTc离散(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满意的作用效果。方法对在神经内科住院的486例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比较开展优质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满意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强化和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为病人提供了安全、方便、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神经内科 满意度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