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注射液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脑梗死病人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应用脱水、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提取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为76.6%,总有效率为91.5%,而对照组分别为26.1%和3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注射液对早期脑梗死疗效显著.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治疗 早期 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胶原代谢水平。方法高血压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和对照者31例,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1(tissueinhibitor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1,TIMP-1)。结果TIMP-1血清浓度,高血压组为(49±21)μg/L,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为(7±5)μg/L和对照组(1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胶原合成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升高。

  • 标签: 高血压 心肌梗死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Ⅱ,AngⅡ)的血清浓度及相关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冠心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上述两组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心绞痛组,每组病人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清MMP-9、MMP-9/TIMP-1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具有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综合征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高.过氧化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s)在糖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PARs激动剂则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及稳定粥样斑块等方面阻止或延缓AS的发生.

  • 标签: 过氧化酶体激增剂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寻找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标志.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颈内动脉系统四血管微栓子的同步监测及血浆MMP-9水平的测定,确定血浆MMP-9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为56例,占70.0%,其中不稳定斑块为19例,占33.9%,10例TCD微栓子阳性均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组,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微栓子阳性患者又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浆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MMP-9水平增高易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从而产生微栓子.MMP-9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微栓子监测 基质金属蛋白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