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动员心脏综合征又称运动员心脏,这常是竞技性运动员长期、大运动量耐力训练的结果。运动员心脏是运动员参与并完成高剧烈比赛的基础条件,属于心脏适应性改变,但同时也与器质性心脏病的某些改变有相似之处,是运动对人体健康“双刃剑”作用的表现。

  • 标签: 运动员心脏 心脏综合征 猝死 器质性心脏病 适应性改变 耐力训练
  • 简介:目的了解运动员的心电图改变。方法选择出一千例运动员的心电图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心电图自动分析报告结果99%出现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心包炎、高血钾、早复极综合征等异常心电图诊断。结论99%的运动员出现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

  • 标签: 心电图 运动员 早复极综合征
  • 简介: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强度的、规律性的运动训练使其心脏发生适应性改变。正确区分生理性心电图改变与病理性的异常心电图,关系到运动员职业生涯与猝死风险的防控。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英国运动医学》和《欧洲心脏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运动员心电图解释的国际专家建议》。该建议对运动员正常心电图、临界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进行了明确界定,可用于运动员竞技前猝死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上述三类心电图的诊断要点加以解读,概述了猝死风险的推荐评估流程,总结了该专家指南有别于既往运动员心电图检查标准的特点,便于广大心电图工作者准确界定、解释运动员心电图。

  • 标签: 心电图 运动员 心脏性猝死 风险评估
  • 简介: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

  • 标签: 祖细胞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杓与非杓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的异常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9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非杓组52例和杓组27例。测定ABI、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非杓组ABI、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杓组明显降低,MPO、hs—CRP较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组患者ABI与hs—CRP和MPO呈负相关(r=-0.723,r=-0.719,P〈0.01),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正相关(r=0.917,P〈0.01)。结论ABI降低与斑块不稳定、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对评价夜间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结构、功能的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过氧化物酶 内皮 血管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0例,均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选择的30例患者中,明显病情好转24例,占80%,4例预后较差,2例因呼吸肌麻痹和肺部感染死亡。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其它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依据临床特点行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脊髓型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一种用于治疗1糖尿病的新药即将推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在线预发版报道了一种新的治疗1糖尿病的药物。这种药物叫做GAD—alum。在一个小型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70名患1糖尿病的青少年(1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和30岁以前的成人),发现GAD—alum(谷胺酸脱羧酶白蛋白)可保护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

  • 标签: 1型糖尿病 治疗 新药 分泌胰岛素 胰岛细胞 GAD
  • 简介:预激综合征(WPW)的发病率约为0.10%~0.15%,一般在窦律中显示出来,但有预激波仅在房早(PAS)、房扑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中表现明显,更能确定诊断.现将遇到的1例酷似多源室早的PAS伴典型WPW报告如下: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社区进行2糖尿病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市某社区142名2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和随机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遵医用药、足部护理、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等自我管理水平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提高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 标签: 社区 2型糖尿病 综合干预 血糖水平
  • 简介:目的探究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析B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心衰患者,通过微粒子发热法(MEIA)对患者血浆中BNP浓度进行检测,患者左室结构与功能的测定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开展的。结果不同NYHA心功能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分级患者相比较后发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O.05)。血浆BNP水平和LVEDD之间存在正相关(r=O.567,P=0)。血浆BNP水平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7,P=0)。治疗后,患者血浆BNP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20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是2.5%,死亡率是2%。结论B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心衰病情,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病死率。

  • 标签: B型钠尿肽 检测 心衰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紧张头痛发病机理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忧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等使机体产生过多的5-HT,从而导致持久性的头颈部疼痛反复发作[1].临床使用阿米替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本文试用黛力新治疗,并同阿米替林作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黛力新 紧张型头痛 疗效观察 给药方法 副作用
  • 简介:分支室性心动过速(FVT)是持发性室速的1种,也是折返室性心动过速中折返环位于束支及其分支内的心电图分名称,现将收集的6例临床表现及对治疗反应等叙述如下。1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8~52(平均37),4例<35岁,2例>50岁。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具有3年以上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并呈持续性发作,发

  • 标签: 分支型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分支室速(FVT)的电生理特性及合理治疗。方法根据FVT者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13例FVT者QRS波时限均无明显增宽(≤130ms),9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4例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LPFB),11例可见室房逆传。8例用异搏定治疗;3例先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用异搏定;2例室房逆传1:1者,用食管调搏终止发作;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F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因其电生理特性,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分支型室速 电生理 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B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患者男性,41岁。因腹痛、腹泻2小时就诊。体检:135/90mmHg,P55次/分,急性痛苦面容,脱水征不明显,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血常规:HB130g/L,WBC13.2×10^9/L,N0.78,L0.22。尿常规(-),大便常规示粘液便,细胞(+),脓细胞(+),潜血试验(-),血生化检查正常,大便培养(-)。ECG

  • 标签: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腹痛 病理性杂音 肠鸣音亢进 血生化检查 肺呼吸音
  • 简介:象鼻技术是一种治疗广泛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方法。Borst最早于1983年报道将该技术用于临床,一期手术死亡率达8%~20%。该手术难度大,国内报道甚少。象鼻手术主要适应症是升主动脉及弓部病变合并降主动脉病变的动脉瘤,以及DeBakey

  • 标签: 象鼻技术 I型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手术方法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伤寒并心肌炎9例,全部心电图(EGG)显示Ⅱ°Ⅰ房室传导阻滞(AVB),较罕见,文章讨论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案。Ⅱ°Ⅰ房室传导阻滞与其心肌损害程度有关。

  • 标签: 小儿伤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可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调节输出能量,保证安全起搏并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现将我院3例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起搏器 自动夺获功能 植入 临床应用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