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儿科收治的256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年龄0-5岁、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时高热惊厥患儿占到全部高热惊厥患儿的82.81%、98.44%、60.16%、63.28%、56.64%、54.69%,是引起高热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疾病,低年龄、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是引起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应针对高热惊厥相关原因采用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生。

  • 标签: 高热惊厥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位
  • 简介: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方法选择行头颅MRI和眼底检查的脑梗死患者168例,分为LA组108例和非LA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A组患者高血压、腔隙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0.4%,蜡样渗出的发生率为31.5%,分别高于非LA组的38.3%和15.0%(P〈O.05,P〈0.01)。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的患者LA发生率是无此症患者的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的患者LA的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的1.81倍(OR=1.81,95%CI:0.56-5.87);年龄、高血压、腔隙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4.22,95%CI:1.93-25.94,P〈0.05)。结论眼底视网膜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蜡样渗出是LA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和腔隙脑梗死与眼底病变及LA相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眼底 脑梗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 年龄因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s、VIP、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患者的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及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晕厥患者1054例.Meta分析结果示:N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真阳性(OR=1.16,95%CI:0.90~1.50,P=0.24)、真阴性(OR=1.50,95%CI:0.74~3.03,P=0.26)以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SWD=-0.30,95%CI:-0.78~0.18,P=0.22)与IUTT相似,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OR=0.31,95%CI:0.18~0.54,P<0.001);NUTT与IUTT的灵敏度分别为0.64(95%CI:0.59~0.69)和0.59(95%CI:0.54~0.64);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1~0.93)和0.83(95%CI:0.76~0.8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和0.82;SE分别为0.05和0.05.结论N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灵敏度、特异度、诱发晕厥所需时间与IUTT相当,但可明显降低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有待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NUTT与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优劣.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的可能原因,并初步探讨其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AKI的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设为观察组;同时,配对抽取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未并发AKI的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多因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并发AKI的原因与患者术前肾功能状况差(OR=0.01,95%CI:0.000~0.474)、术前心功能分级差(OR=1.67,95%CI:0.195~14.389)、术后出血量多(OR=0.98,95%CI:0.981~0.996)、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OR=0.68,95%CI:0.556~0.832)、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OR=0.00,95%CI:0.000~0.178)以及术前合并有糖尿病(OR=0.00。95%CI:0.000~0.067)相关。结论AKI是心脏外科术后一个灾难的并发症,防重于治;对围手术期评估为高危的患者更应重视AKI的预防。

  • 标签: 心脏手术 并发症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脉搏波速度(PWV)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0岁人群170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观察cfPWV与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cfPWV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在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患者中cfPWV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入选者和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人群中,年龄、男性、平均动脉压、心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cfPWV呈正相关(P〈0.001),体重指数与cfPWV负相关。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fPWV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高血压相关疾病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评价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后的血流特性改变,以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2013年4月采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Microport,上海)治疗的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15例.以相同标准采集所纳入患者治疗前后常规造影图像,并通过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生成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载瘤动脉远端显影延迟时间、动脉瘤瘤体内血流达峰时间、瘤体内血流曲线下面积以及瘤体内血流最大斜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通过DSA分析软件术后即刻分析发现,与术前相比,载瘤动脉远端延迟时间缩短中位数(M)1.031s(范围0.324~2.143s),动脉瘤瘤腔内血流曲线下面积(相对值)以及最大斜率(相对值)分别减少57±15和49±25.结论Tubridge支架置入前后载瘤动脉远端显影时间延迟、瘤腔内血流曲线下面积及瘤腔内血流最大斜率的下降,证实采用血流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导向装置对于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即刻治疗效果是有效的,但其对于远期疗效的评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型 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对影响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的多个相关基因进行测定,探讨其对中国人群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共纳入170名拟采取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对其与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相关的3个基因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rs2108622)位点的基因多态(SNP)进行检测,随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观察90天,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因素、INR值及华法林稳定剂量,分别判断临床及基因因素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CYP2C9、VKORC1、CYP4F2的5个SNP位点的SNP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体表面积、抗凝第4天INR值以及CYP2C9、VKORC1、CYP4F2的SNP是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SNP可以独立解释18.6%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差异.结论在目标强度为INR1.8-2.5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中,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rs2108622)多态对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可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3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对抗凝初期华法林的剂量进行预先调整.

  • 标签: 华法林 低强度抗凝 基因多态性
  • 简介:医生说小剂量的地高辛对控制心律是安全的。地高辛(Digoxin)是一种通常用于治疗最常见的心脏节律紊乱之一的心房纤颤的药物。这种紊乱现象会造成你的心脏快速和不规则地跳动。地高辛可以降低心率,有助于对其进行控制。

  • 标签: 地高辛 节律紊乱 心房纤颤 小剂量 心脏
  • 简介:门诊时有患者咨询,称其听说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是常见的致盲因素,问铜、锌和叶黄素是否有助于预防呢?对此暂时没有清晰且明确的答案,但是仍有少量关于营养补充剂预防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的的大型随机试验。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营养补充剂 致盲因素 随机试验 叶黄素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方法选择胸痛患者162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资料分为uA组、AMI组、SA组、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进行BNP、hs-CRP测定。结果①ACS组患者BNP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BNP和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NP和hs-CRP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ACS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Gem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69、0.74,P〈O.05)。结论BNP和hs—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B型钠脑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甲硝唑在Hp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甲硝唑为主(联合阿莫西林)的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以及克拉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整体效果、Hp根除率与溃疡治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显效率65.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率50.0%,总有效率81.7%;实验组Hp根除率为86.7%,溃疡愈合率为88.3%;对照组HD根除率为78.3%,溃疡愈合率为78.3%;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5.0%和6.7%;实验组效果明显更佳(P〈0.05)。结论甲硝唑在Hp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疗效明显,对Hp的根除率高,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 标签: 甲硝唑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环氧化酶-1(COX-1)基因C50T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G765C多态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方法63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次13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7~10天后分别检N--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结果634例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者129例(20.35%),阿司匹林半抵抗(ASR)28例(4.42%),阿司匹林敏感(AS)477例(75.23%)。COX-1CSOT和COX-2G765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ASR+AR组及As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后7—10天,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下降80.00%及40.00%;无论COX-1C50T和COX-2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但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基因CSOT和基因GCOX-2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也不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反应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环氧化酶
  • 简介:目的探讨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43例产后发生500ml以上出血的产妇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发现共有115例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约占出血总人数的80%。结果为了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同时使子宫收缩、血压和心率等数值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需要在分娩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在产后加强护理。结论通过适当的护理工作,配合使用恰当的药物,另外,做好产后监测、急救等医护工作,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 标签: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诊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体检者与临床患者左室假腱索检出率的差别及左室假腱索与临床症状相关.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642例心脏彩超受检者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检查,记录与左室假腱索有关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3642例心脏彩超受检者,左室假腱索检出率21.25%.健康体检组与临床患者组比较,左室假腱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与假腱索附着的位置、数量、形态有关.左室假腱索的存在可能引起心脏杂音、室期前收缩、胸闷、气短、胸痛.结论左室假腱索与临床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相关联,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左室假腱索 临床症状 相关性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和安全。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
  • 简介:制作Meta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因制作者的水平差距较大,故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使用Meta分析前一般是需要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再者,有时还会针对某一疾病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汇总评价,制作时亦需要进行质量的评价。如同原始研究一样[1-3],

  • 标签: META分析 质量 评价工具 制作
  • 简介:自KarlPearson于1904年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研究的相关系数进行合并以来[1,2],Meta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Meta分析已成为循证决策的良好依据[3]。Meta分析的结果为循证决策提供了重要证据,Meta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学也随着需求而不断发展。

  • 标签: META分析方法 Pearson 循证决策 KARL 相关系数 医学领域
  • 简介:针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医师采取了一些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管成形术等。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血管重塑在AS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或许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1血管重塑的概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综述 血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