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1月18日下午,“解放军总医院睡眠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首都睡眠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解放军总医院科学文化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包括睡眠研究各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驻京各大单位保健系统工作者及首都各医院的医务人员近400人参加了大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医师报、健康时报和北京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这次大会进行了报道。

  • 标签: 解放军总医院 睡眠医学 医学研究 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文化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我院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不管是在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还是在发生并发症、清除结石、结石复发中都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工作经验的积累,经皮肾镜取石术操作越来越规范,凭借其并发症少、微创、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患者所接受,取得显著性效果。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微创 碎石 影响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减速率(DC)和连续心率减速率(DRs)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选自2014年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猝死组(12例)和非猝死组(1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DC和DRs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DC和DRs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猝死组患者的DC和DRs水平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组患者24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和DRs水平与SDNN、SDANN和LVEF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NN50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和左室收缩压(LVPS)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的DC和DRs水平较低,且与患者心率变异性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心率减速率 连续心率减速率 心肌梗死 猝死 心率变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减速力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和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减速力、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100例AMI心力衰竭患者1支病变30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15例;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支病变60例、2支病变35例、3支病变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死亡: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66.4mm、LVEF26.0%、FS14.4%、DC≥4.5ms3例(3.00%);LVIDD68.2mm、LVEF24.6%、FS12.8%、DC2.6~4.4ms8例(8.00%);LVIDD69.8mm、LVEF22.8%、FS11.4%、DC≤2.5ms15例(15.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47.0mm、LVEF50.4%、FS26.8%、DC2.6~4.4ms2例(2.00%);LVIDD47.2mm、LVEF48.8%、FS24.6%、DC2.6ms3例(3.00%),P<0.05.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68.2mm、LVEF24.6%、FS12.8%、AC≤-8.0ms2例(2.00%);LVIDD69.8mm、LVEF22.8%、FS11.4%、AC≤-7.0ms3例(3.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47.2mm、LVEF48.8%、FS24.6%、AC≤-7.0ms1例(1.00%),余均无死亡病例.AMI心力衰竭患者组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比较,P<0.05.结论心功能指标结合心率减速力值能定量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功能测量 心率减速力 猝死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capacityofhearrate,DC)与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5名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DC及HRV各时域指标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DC与HRV中的总标准差(SDNN)呈正相关(r=O.597,P〈O.01),与差值均方根(RMSSD)呈正相关(r=O.569,P〈0.01),与pNN50呈正相关(r=0.501.P〈0.05)。结论DC和HRV各时域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自主神经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年轻人中心型肥胖的关系。方法测量38例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A组)和34例年龄、性剐与之匹配的正常体重对照组(B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通过计算机数字转换得出QTd、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增大(P〈0.05),为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QTd、QTcd显著增大(P〈0.05)。结论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血压为正常高值、QTd、QTcd显著增大.可能与肥胖致心室肌肥厚及心肌脂肪浸润等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不均一性相关,而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 标签: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中心型肥胖
  • 简介:目的通过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阐明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发病1周内入院的MR扩散加权成像轴面上显示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患者46例,以15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9±12)岁,其中男2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6±11)岁,其中男98例。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高血压[63.0%(29例)比43.3%(68例),P=0.018]、冠心病[4.3%(2例)比17.8%(28例),P=0.042]、心房颤动[15.2%(7例)与5.7%(9例),P=0.036]、单侧肢体无力[17.4%(8例)比6.4%(10例),P=0.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3)分比3(2,5)分,P=0.002]、梗死灶直径[(6±3)mm与(10±3mm),P〈0.01]、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3%(2例)比24.2%(38例),P=0.006]、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4.3%(2例)比17.8%(28例),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梗死灶直径较小,同侧MCA狭窄及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较低。

  • 标签: 半卵圆中心小梗死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减速力(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DC和HR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11.99±4.93)ms比(6.62±1.83)ms]及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29.94±15.22)ms比(63.66±12.13)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5.52±9.03)ms比(28.25±8.81)ms]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3.99±5.63)%比(7.29±1.11)%]明显降低,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DC与SDNN、rMSSD和PNN50均呈正相关(r=0.571、0.662、0.763,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 标签: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心率
  • 简介:Apelin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心血管调节物质,是血管紧张素111型受体相关蛋白的内源性配体。Apelin/APJ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分布广泛。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自噬,促进血管生成等保护作用,参与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房纤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Apelin/APJ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相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标签: APELIN APJ受体 心血管系统
  • 简介: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针对这些变化,我们观察了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梗塞 凝血酶 血液学
  • 简介:急性胸痛患者的规范救治仍是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胸痛中心的建立和认证是改善胸痛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绍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通过认证,成为浙江省内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本文就胸痛中心的意义和认证的必要性做一简单介绍,并分享我们胸痛中心认证的经验,为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与推广提供思路,积累了经验。

  • 标签: 中国胸痛中心 认证
  • 简介:开展和实施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之前,制定科学而标准化的研究方案是促进动物实验系统评价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和详细解读SYRCLE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中心指定的SYRCLE动物实验系统评价研究方案,为国内学者在制作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之前,制定一个完善和科学的研究方案提供参考,并为其后续系统评价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方法支撑。

  • 标签: 系统评价 研究方案 动物实验
  • 简介: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 标签: 远程心电 心电监测系统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心电监护系统 保障模式 服务系统
  • 简介: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CIN的发病机制不完全与对比剂应用相关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强调:“CIN的发病机制包括肾脏因素和对比剂因素,因此合理的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至关重要。”诱发CIN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使用对比剂的剂量过大,而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则包括心力衰竭、低血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肾毒性药物、高龄及贫血等。正确地评估患者CIN发生风险,合理控制对比剂用量可降低CIN发生率。

  • 标签: CIN PCI 发病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治疗 循证
  • 简介: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采用导管插入左右冠脉开口处注射造影剂,以显示冠脉走行和病变的技术.因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术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 标签: 冠脉造影 术中 心电图 心电监护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求一种能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方法.方法将经心包穿刺后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导管引流组)的46例心包积液病人资料与传统单纯心包穿刺抽液组21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46例中治愈39例,有效3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4例;单纯穿刺组治愈4例,有效5例,发生不良反应6例;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易于临床实际操作.

  • 标签: 心包积液 引流 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 心包穿刺
  • 简介:目的随着生物瓣膜取材、预处理、抗钙化修饰等各个步骤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瓣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了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生物瓣膜使用数量不断上升.总结2003-2008年间我院生物瓣膜使用现状.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698例,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生物瓣膜替换术858例,平均年龄为(53±9)岁.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机械瓣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142、18/240、132/155、170/123、240/117、289/63.生物瓣膜所占同期瓣膜手术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96%、7.00%、46.00%、58.02%、67.23%、82.10%.结果院内死亡共52例,死亡率3.06%(52/1698).生物瓣替换术后患者死亡20例,总死亡率2.33%(20/858).2003~2008年生物瓣替换术后死亡率分别为0%、5.56%、2.27%、1.17%、2.08%、2.42%.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1/9)、11.11%(2/18)、9.84%(13/132)、8.82%(15/170)、12.08%(29/240)、5.88%(17/289).结论采用生物瓣并没显著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且无需长期抗凝,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条件适合、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如患者同意接受因生物瓣膜毁损而导致的再手术,可采用生物瓣膜手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术 生物瓣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