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通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游使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8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自溶通组43例和未自溶通组45例(对照组).收集其外周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NGPTL2浓度,同时提取患者血小板蛋白,利用WesternBlot检测ANGPTL2在血小板上的表达情况.结果STEMI自溶通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ANGPTL2浓度显著高于未自溶通组[(37.13±19.49)ng/ml比(26.97±16.91)ng/ml,P=0.011],ANGPTL2在STEMI自溶通组患者血小板上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自溶通组(P<0.05).结论ANGPTL2与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溶通呈正相关.

  • 标签: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自溶再通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高尿酸与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心内科320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汉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性196例、女性124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例,将符合要求的病例分为支架内狭窄组102例、冠脉支架无狭窄组218例,分析冠脉支架内狭窄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冠脉支架内狭窄组102例(31.9%)、无狭窄组218例(68.1%)。根据血尿酸水平分组,冠脉支架内狭窄与无冠脉支架内狭窄比例分别为:无高尿酸血症组64比164,高尿酸血症组38比54,高尿酸组发生冠脉支架内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2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冠脉支架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10年(OR=4.67,P=0.000)、糖化血红蛋白≥7.5%(OR=5.88,P=0.000)、吸烟(OR=1.69,P=0.023)、高尿酸(OR=1.35,P=0.008)、冠脉分叉病变(OR=4.46,P=0.000)、冠脉钙化病变(OR=2.08,P=0.025)及支架重叠植入(OR=1.53,P=0.032)。结论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冠脉内狭窄的发病率也呈明显增高的趋势,高尿酸是冠脉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α-硫辛酸腹腔注射),每组32只,后2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灌注模型,根据灌注时间6、24h、3、7d4个时间点各取8只,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大小,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NO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6、24h、3、7d脑组织中的丙二醛、NO及i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115.46±1.14)mU/Lvs(103.44±1.16)mU/L,(128.88±1.16)mU/Lvs(109.12±1.12)mU/L,(120.26±1.14)mU/Lvs(107.26±1.10)mU/L,(116.56±1.24)mU/Lvs(104.82±1.21)mU/L,P〈0.05]。结论α-硫辛酸能改善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α-硫辛酸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 标签: 硫辛酸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informationregulator,SIRT1)是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通过对各种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作用,调控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过程和生命活动,对脑缺血-灌注损伤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炎性反应 氧化性应激 细胞凋亡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综述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现支架内狭窄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支架内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1月于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就诊的PCI术后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126例的资料,其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2±9.8)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90)。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检测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TG、TC、LDL-C水平,支架长度和支架数量均增加,HDL-C水平和支架直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OR=7.130,95%CI:1.680~12.754)、术后吸烟(OR=2.419,95%CI:1.013~6.215)、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0.537,95%CI:3.678~18.845)、支架长度(OR=1.593,95%CI:1.072~2.393)和支架数量(OR=2.541,95%CI:1.169~3.745)是PCI术后支架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59,95%CI:0.485~0.873)是PCI术后支架内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吸烟、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支架长度和数量是PCI术后支架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大的支架直径则是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稳定表达对大鼠心肌缺血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5min,灌注3h的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缺血/灌注组(MI/R)、HIF-1α活化剂DMOG+心肌缺血/灌注组(D+MI/R)、HIF-1α抑制剂YC-1+心肌缺血,灌注组(YC-1+MI/R),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心肌酶(CK—MB,LDH)活性,Westernblot检测心脏组织HIF-1α蛋白表达,Evensblue/Tr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及Caspase-3、8、9活性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结果①与MI/R组相比,D+MI/R组的HIF-1α蛋白表达量增加约4.6倍(P〈0.01),心肌酶CK—MB、LDH的活性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并且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减轻。②D+MI/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9.7±0.98)%,明显低于MI/R组的(23.5±1.5)%(P〈0.05),且部分逆转了缺血灌注后心肌组织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HIF-1α稳定表达可抑制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缺血灌注损伤的心脏保护效应。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1Α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 简介: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的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在改善和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过程中,有可能会加重脑组织损伤,即脑缺血灌注损伤。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破坏是引起脑缺血灌注损伤及继发脑水肿、脑出血、炎性改变的重要原因[1]。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包括自由基损伤、蛋白酶激活、炎性细胞浸润、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初次心梗患者灌注后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40例初次心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下壁灌注)和对照组(前臂灌注),在住院入院初以及治疗四天后对其相关指标比如脑钠素等和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病症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结果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指标大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和同期对照患者的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心梗患者灌注治疗后,患者的脑钠素指标明显上升,同时患者实施灌注治疗后,血浆脑钠素浓度明显下降。

  • 标签: 初次心梗 再灌注 脑钠素 心肌钙蛋白T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在双联抗血小板组基础上联合冠心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支架狭窄的总有效率(77.5%比95.2%)、心绞痛总有效率(80.0%比95.2%)、心电图总有效率(77.5%比92.9%)、中医症候总有效率(72.5%比90.5%)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电图变化,降低心绞痛疼痛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血管重构与脂联素(adiponectin,APN)、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关系。方法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PN、hs-CRP浓度;采用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冠状动脉重构指数(remodelingindex,RI)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分析RI与血清APN、hs-CRP浓度及FMD的相关性。结果ISR组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PN浓度及RI、FM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与血清APN浓度及FMD呈显著正相关性关系(r=0.547,P〈0.05;r=0.428,P〈0.05);与血清hs-CR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关系(r=-0.602,P〈0.05)。结论血清APN、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与ISR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血管重构 脂联素 高敏C反应蛋白 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