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人群血清高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对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将体检人员392例分成对照组、边缘高TC组、边缘高TG组,高TC组、高TG组、TC、TG均升高组(TC、TG均升高),运用美国Ba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PLT、MPV,美国Chrono-logAggroMeter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免疫比浊法测PAgT,诱导剂分别为二磷酸腺苷(ADP)0.5umol/L、2.0umol/L,肾上腺素(Adr)2.78umol/L、5.56umol/L,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各实验组MPV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各实验组PAg-TADP0.5、PAgTAdr2.78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AgTADP2.0、PAgTAdr5.5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各实验组PLT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无区别(P〉0.05);MPV、PAgTADP0.5、PAgTAdr2.78与TC、TG含量分别存在正相关P〈0.05,MPV与PAgTADP0.5、PAgTAdr2.78分别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血脂异常人群监测血小板计数、MPV及血小板聚集率,对心脑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高胆固醇 高甘油三酯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0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普伐他汀组(P组)和阿托伐他汀组(A组),两组均予氯吡格雷300mg顿服后,75mg/d维持。P组予普伐他汀。入院后24h内和第14天分别测定TC、HDL-C、LDL-C、血小板聚集率(PAR)、肝功能,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TC、HDL-C、LDL-C水平在基础状态和第14d,差异无显著性(P〉0.05);(2)P组或A组PAR在治疗后和基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A两组在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塞复合终点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两组效果相似,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氯吡格雷 他汀类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其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62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测血小板聚集率(PA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预测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最佳PAR值。将所有受试者分成HPPR组(PAR≥44.5%)和对照组(PAR〈44.5%),使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测CYP2C19基因681(G/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析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及患者MACE。结果HPPR组患者CYP2C19(681AA)基因型(GC:x2=35.46,GA:x2=11.78,AA:x2=14.41;P〈0.05)高于对照组,其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G:x2=29.32,A:x2=25.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68(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I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性。ACS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低反应性,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和MACE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老年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肌钙蛋白T(troponin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的浓度;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0d,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率;观察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TnT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07vs.0.39±0.08,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vs.84.3%,P〈0.05);随访30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 血小板聚集率 预后
  • 简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CCGI)已逐步发展为我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2014CCGI定于9月12-14日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发展老年医学,推动健康产业"。大会将设立主旨报告和25场专题论坛。

  • 标签: 老年医学 健康产业 苏州 江苏 中国 专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