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病历摘要一、病史患者,女,48岁.已婚,维吾尔族.因“反复血尿、皮肤瘀点、瘀斑8个月”于2006年7月入院。患者于2005年11月因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肉眼血尿、皮肤瘀点、瘀斑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腺性膀胱炎”,给予电切术治疗,术后血尿不止.皮肤瘀点、瘀斑增多。

  • 标签: 血尿 蛋白尿 瘀斑 纤溶亢进 凝血机制异常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纳人我院高血压住院患者254例,测定患昔血尿酸(LAl水平许将患者分为A组(高尿酸血症组,共86例)和B组(血尿酸正常组,共168例)。以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向蛋白,肌酐比值(尿A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作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观察指标.结果l、患者一般情况比较:A、B两组患者在性别卡句成E有统计学差异.男性高血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比例高于女性(35.1%VS.32.8%,P=0.019);A、B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有统计学差异.A组明显高于B组(27.92±4.03.26.14±3.83.P=0.001)A、B两组之间年龄、收缩压、脉压、空腹血糖无统计学差异:2、A、B两组之间LVMI有统计学差异,且A组高于B组(106.13±22.65,99.99±24.94.P=0.048):A、B两组之间IMT无差异(P:0.867):A、B两组之间尿ACR无统计学差异(P=0.094).A、B两组之间的(:rr有统计学差异,H.A组叫显低下B组(75.21±37.40.88.11±32.92.P=O.008)。3、在LVMI的多元回归方程里,年龄(r=O.159.P=0.010)、收缩压(r=0.179.P=0.004)、尿酸(r=O.156,P=O.011)均有意义,且与LVMI呈正相关:在Cer的多元回归方程里,仅年龄(r=-0.706.P〈O.001)、尿酸(r=-O.122,P=O.006)有统计学意义,且与Cer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且在血压水平较高的老年患扦中更勾明硅;血尿酸水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尤其在较年老的患者中更为明显;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ACR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未发现与血尿酸水平有明确的相关性。

  • 标签: 血尿酸 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各SNP与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和尿醛固酮(Aid)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sARRAY^TM系统质谱检测技术,在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0名正常对照者中,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532T、A-20C、G-6A及编码区的T174M和M235T进行基因分型。用放免法检测高血压患者PRA、AngⅡ、血尿Aid水平。结果5种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分布在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高血压患者中C-532T多态CT+TT基因型个体尿Aid水平显著高于CC型个体(6.52vs5.19μg/d,P=0.03);女性高血压患者G-6A多态GG+GA基因型个体血Aid水平显著高于AA型个体(78.63vs58.86pg/ml,P=0.015);女性高血压患者M235T多态MM+MT基因型个体mAid水平显著高于TT型个体(78.73vs58.81pg/ml,P=0.03);A-20C多态AC+CC基因型与G-6A多态GG+GA基因型联合者尿Aid水平(P〈0.05)、体重指数(P〈0.01)显著高于其他联合基因型。结论AGT基因5个SNP及单倍型分布在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AGT基因的SNP分布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醛固酮水平有关。

  • 标签: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 原发性高血压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TOAST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DP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920例。采集血清进行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UA]检测,同时对入组患者是否患有DPN进行诊断并记录。SUA水平四分位法分为4个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尿酸水平与DPN发病率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3.5mg/dl即第2个四分位后,SUA即为DPN的危险因素,且随着SUA水平的升高,其影响程度增加,OR值分别为2.95(2.02~8.76),3.06(1.75~6.45),4.15(0.84~6.74),均P<0.05。结论SUA是DPN的一个危险因素,在DPN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降糖、降脂和降压之外,有效地降低SUA水平应该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标签: 尿酸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神经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1例,其中Hcy水平≥15μmol/L为老年H型高血压组121例,Hcy水平<15μmol/L为单纯高血压组130例;另外同期选择老年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同期测定Hcy、UA、FIB水平,比较各组UA、FIB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3组UA[(320.97±106.61)、(280.74±71.27)与(261.01±71.80)μmol/L]及FIB[(3.22±0.52)、(3.05±0.52)与(2.68±0.41)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H型高血压与UA(OR=3.896)、FIB(OR=3.100)水平及叶酸降低水平(OR=2.776)成正比(P<0.05)。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与UA、FIB密切相关。监测UA及FIB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评价肾功能损伤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SUA男性〉417μmol/L(7.0mg/m1),女性〉357μmol/L(6.0mg/m1)1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2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eGFR值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血尿酸值、临床特点、血清肌酐、炎症因子和其他一些代谢相关变量;根据简化的MDRD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慢性肾脏疾病定义为eGFR〈60ml/(min·1.73m2)3个月以上,有或无肾脏损伤;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CKD患者占38.3%(82例)。eGFR与冠脉狭窄程度负相关(r=-0.536,P〈0.001);而CKD患者中血尿酸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26,P=0.001)。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SUA水平(OR=1.22,95%CI1.09~1.37,P〈0.001)、年龄(OR=1.11,95%CI1.10~1.14,P〈0.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OR=0.83,95%C10.79~0.85,P〈0.001)与高血压病史(OR=1.90,95%CI1.40~2.60,P〈0.001)。结论CKD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是促进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加重的重要因素,且在肾脏病的不同阶段均起作用。

  • 标签: 血清尿酸 肾小球滤过率 冠心病 慢性肾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血脂与脑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青年(48例)及中老年(450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血尿酸、血脂等危险因素以及脑动脉病变特点.结果青年组患者男性、血脂异常、吸烟及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患者中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并发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青年组患者.青年组患者血尿酸(UA)水平、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中老年组患者;青年组患者脑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中老年组患者双支及三支病变所占比例较高(88.7%),两组患者脑动脉病变支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病变与中老年患者有所不同,控制其吸烟、纠正血尿酸及脂代谢紊乱等有利于防治青年脑梗死.

  • 标签: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 青年
  • 简介:消化系统空腔脏器的恶性肿瘤除肿瘤炎性反应干扰营养代谢外,直接导致进食障碍、消化不良、吸收不足等,因此患者营养不良(本文主要指营养不足,下同)尤为多见,不仅发生率高、对机体危害大,对各类抗肿瘤治疗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随着营养肿瘤学理念的建立,以及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规范和普及,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彰显,临床及基础研究活跃,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概述如下。

  • 标签: 胃肠肿瘤 营养支持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心包穿刺引流,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将经2D超声定位后穿刺并动脉鞘管留置持续引流的48例资料与同期单纯心包穿刺的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16例(16/20)肿瘤性积液,23例(23/24)结核性积液,4例(4/4)特发性渗出性积液经引流与心包内注药后积液消失,其余5例症状获得有效缓解;而单纯穿刺组2例心包积液消失,其余18例仅短暂缓解症状,全部转入引流组。操作相关并发症以后者为多。2D超声定位后在床边循穿刺点穿刺置管引流,安全可靠;动脉鞘管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较长时间保持引流(1—65天)并注药治疗。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持续保留并有效引流及治疗心包积液。

  • 标签: 2D超声定位 心包积液 动脉鞘管留置 心包穿刺引流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