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甲状腺上游离程序的改进对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选取136例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间采用上二步游离法完成的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改进组)的术中上甲状旁腺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并与113例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常规游离程序完成相同手术的患者(常规组)的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结果术中发现改进组共辨认上甲状旁腺249枚(249/272,91.5%),常规组共辨认上旁腺215枚(215/226,95.1%),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可辨认旁腺中改进组原位保留242枚(242/249,97.1%),常规组原位保留198枚(198/215,92.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位保留的旁腺血供良好者在改进组中有225枚(225/242,93.0%),常规组中有170枚(170/198,85.9%),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进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8例(28/136,20.5%),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2/136,1.5%):常规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为37例(37/113,32.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7例(7/1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改进甲状腺上游离程序,分二步游离甲状腺上能更有效的保护上旁腺的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9年3月期间,常见先心病患者行经右胸外侧小切口手术97例,与同期行正中切口进行同类先心病手术12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比研究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平均总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23.9±127.1)ml,(379.4±203.9)ml;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248.5±74.4)min,(293.1±1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1.2)d,(9.4±0.86)d;鸡胸发生率分别为0%,2.3%(3/129);右胸组均低于正中组(P〈0.05)。结论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切口隐蔽,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右胸外侧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住院时间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branchoflaryngealnerve,EBSLN)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尤其是上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发声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因PTC行初次手术治疗并于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技术的139例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腺体上者31例,位于其他位置108例。术后1周及1个月时评估患者发声功能。统计肉眼直视下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nervemonitoring,IONM)技术辅助下EBSLN的识别率,比较甲状腺上肿瘤与其他位置肿瘤手术中EBSLN的识别效率与损伤概率。结果139例术中共处理上218侧(EBSLN218根),其中肉眼直视可识别145根(被IONM证实有126根(57.8%)),IONM可识别203根(93.1%),OR=8.27(χ^2=59.345,P=0.00)。同侧肿瘤位于上的EBLSN中肉眼准确识别20/46(43.5%),IONM识别43/46(93.4%),位于其他位置的EBSLN,肉眼准确识别106/172(61.6%),IONM识别160/172(93.0%),肿瘤不同位置肉眼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1,P=0.027),IONM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5例在术后1周出现声音低沉,术后1个月再次评估均无声音低沉、发声改变。结论IONM较肉眼直视可有效提高术中EBSLN识别比例,保证手术安全性。甲状腺上肿瘤手术中EBSLN肉眼识别难度较肿瘤位于其他位置的手术更大,IONM可提供神经保护的更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喉上神经外支 甲状腺手术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上极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