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MRI是确定心脏容积和心肌质量的金标准MRI正发展成为一种吸引人的、可不使用电离射线而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的方法MRI是到目前为止最准确的评估心肌存活的影像学方法心脏CT是冠状动脉非侵入性显像的最好的方法,其分辨率目前已达到400×400μm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心脏容积 影像学方法 MRI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脉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不常见但可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在美国(人口约为2.4亿),每年至少发生6000例,但准确数字难以确定,因为许多病例未被诊断。在大系列的尸解研究中,其流行率为0.2%-0.8%。主动脉夹层的最高发生率在60-7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40岁以下的主动脉夹层最常见于马方综合征的患者及孕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Β阻滞剂 粘合技术 人工血管内支架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以便正确处理。方法对30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30例病人中,年龄>59岁21例(70.0%),其中男性24例(80.0%),合并高血压25例(83.33%),合并动脉硬化23例(76.6%),合并高脂血症16例(53.33%)。发病时以突发胸腹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可呈休克样表现,但血压反而升高或正常,四肢血脉搏不对称,新出现主动脉瓣返流杂音及主动脉分支部位或相应脏器的急性缺血表现,CT、彩色超声心动图、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证据。结论提高对主脉夹层的认识,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早期诊断 治疗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对于急性A型夹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从2016年至2017年,8例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在我院行了DavidI手术,均行David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6岁,全部为男性。1名患者进行了单纯David手术,1例患者进行了半弓替换,2例患者进行了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其余4名患者进行了全弓替换。平均随访时间为24±6月观察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30天内死亡及随访期间死亡;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41.305(189±37)min;心肌阻断时间111-219(144±37)min,术后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49(21±13)月,随访期间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及死亡,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结论David手术为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年轻主动脉夹层患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治疗选择。目前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一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这一术式用于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其近中期瓣膜相关事件很少见,主动脉瓣功能在近期随诊中表现稳定。

  • 标签: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12例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9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0±12.8)岁,体重(51—95)kg,平均(69±10.6)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得到充分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ml,平均(848±271)ml。平均输血(750±250)ml,血浆(370±230)ml。3例因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3个月因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超高速CT(UFCT)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 标签: 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外科
  • 简介: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描述正常胰腺和胰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灌注CT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非胰腺疾病(对照)、105例胰腺肿瘤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进行胰腺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结果正常胰腺组织BF、BV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5.24±48.36)ml·min^-1·kg^-1、(200.55±54.96)ml/kg和(49.75±24.27)ml·min^-1·kg^-1;胰腺癌分别为(31.77±19.36)ml·min^-1·kg^-1、(66.84±39.49)ml/kg和(37.64±27.14)ml·min^-1·kg^-1;十二指肠乳头癌分别为(93.04±48.13)ml·min^-1·kg^-1(97.12±89.80)ml/kg和(41.08±18.85)ml·min^-1·kg^-1;胰腺囊肿的3项参数值接近零。胰腺癌的3项灌注参数均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5);十二指肠乳头癌的BF和BV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5),而PS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差异;胰腺囊肿与正常胰腺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胰腺癌表现为低灌注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降低的肿瘤;十二指肠乳头癌仅表现为低灌注,表面通透性不变;胰腺囊肿内无血流灌注。64层灌注CT有助于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液灌注
  • 简介:自2002年进行了世界上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TAVI)治疗主动脉狭窄,世界各地的研究均表明:对于无法进行外科主动脉瓣膜置换(aorticvalvereplacement,AVR)或外科AVR手术存在高风险的患者,这项新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尽管进行TAVI手术的多为高风险患者,但手术成功后30d生存率高于90%,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 主动脉瓣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入选74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高血压仍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手术 腔内隔绝术
  • 简介:主动脉夹层是致死性很高的大血管疾病,其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由于对主动脉壁退行性变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主动脉夹层形成、进展和破裂的措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广泛应用,使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主动脉夹层分子机制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退行性变 分子机制
  • 简介:近年来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已成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ocallyadvancedbreastcancer,LABC)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初始阶段,对治疗无反应或反应缓慢,需继续化疗才能判断疗效。如何准确有效监测NAC早期反应、预测疗效、鉴别治疗无反应者,以免遭受无效治疗、毒副反应和术后化疗盲目用药,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极为重要。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疗效评价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介入术后即刻重叠药物洗脱支架(DES)贴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中靶病变同时植入2枚或以上同种DES,存在重叠支架节段,且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的26例患者资料(DES共57枚,重叠支架节段31处),其中靶病变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8例,植入紫杉醇洗脱支架(PES)6例,植入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12例。支架丝贴壁不良定义为支架丝与血管内壁分离,即OCT测量支架丝表面至内膜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支架丝及涂层厚度加OCT分辨率。比较重叠DES节段与相邻单层节段术后即刻贴壁情况,亚组分析比较三种不同DES间贴壁情况。结果术后即刻支架丝总贴壁不良率为(8.20±6.26)%,其中重叠DES节段贴壁不良率为(26.87±9.04)%,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6.09±4.61)%(P〈0.05)。亚组分析显示,SES单层支架节段和总贴壁不良率均高于PES和ZES((11.37±3.11)%比(5.69±2.97)%和(4.99±3.03)%,(16.49±3.74)%比(9.57±4.07)%和(7.86±3.22)%,P均〈0.05)。结论DES重叠节段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率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重叠支架中SES贴壁不良率高于PES和ZES。

  • 标签: 重叠药物洗脱支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贴壁不良
  • 简介: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最常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5-30)例/10万人,在美国每年约有1万例[1]。我国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发病率资料.但由于高血压控制率低,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美国。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快速诊断 腔内修复
  • 简介: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具有遗传特性的神经症,年患病率约0.8%,终身患病率为1%-2%。OCD的特征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患者会有反复侵入的无意义想法、冲动以及重复行为.以缓解强迫观念带来的压力。OCD常常使患者的社会功能下降.并可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致残性神经精神问题.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 标签: 强迫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精神障碍
  • 简介: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的体部灌注软件,测量和评价胰周淋巴结转移瘤与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Cardiac64排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0.4s/周),5mm层厚,4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300mgI/ml),流速4ml/s,延迟5S,数据采集40S。在工作站用SiemensBody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去卷积算法),测量29例胰周淋巴结转移瘤和15例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的血流量(B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周淋巴结转移瘤BF平均值为(53.63±10.82)ml·min^-1·100ml^-1,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BF值为(29.78±7.52)ml·min^-1·100ml^-1,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胰周淋巴结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液灌注 淋巴结转移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治疗的19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按年龄、性别、Stanford分型分析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年轻患者(〈60岁)左室舒张期内径(52.3.4±6.6VS49.2±6.6,P〈0.01)、白细胞计数(11.08±5,18VS8.96±4.72,P〈0.01)显著高于老年患者(≥60岁)。StanfordB型患者的舒张乐水平(80.2±17.0VS69.5±15.2.P〈0.01)和支架治疗率(24.8%VS0%,P〈0.01)显著高于A型患者;A型患者心率(84.0±15.4、’s75.3±15.2.P〈0.01),血白细胞计数(11.77±4.90VS9.85±5.14,P〈0.05),高敏CRP值(12.5±4.90VS9.64±5.35,P〈0.01)和外科手术治疗率(17.7%VS4.4%,P〈0.01)显著高于B型患者。男性患者BMI(25.8±3.16VS23.4±34.33,P〈0.01)、舒张压水平(78.1±17.4VS70.1±13.9,P〈0.05)及左室舒张期内径(52.1±6.23VS47.9±8.45,P〈0.01)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显著高于男性(63.3%VS39.5%,P〈0.05)。分型、性别与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同归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女性患者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OR4.387,95%CI1.47~13.03,P=0.008),而舒张压升高对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37,95%C10.901~0.975,P:0.00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分型、性别不同,其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年龄、分型、性别及舒张压水平是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女性、舒张压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主要依靠放射显像技术进行术前监测、术中处理和术后随访.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造影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通常一种成像方式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支持另一种成像方式.多种影像学检查的数据必须综合成一个连贯的计划才能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本文拟对目前主动脉瘤影像检查方面已经确定和正在更新的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主动脉瘤 血管 腔内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主动脉硬化性溃疡(PAU)常见及少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PAU发生的部位、形态和数量,分析13例PAU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13例PAU中,常见临床症状是:胸背部或上腹部疼痛9例,胸闷、气短6例,头晕、黑视2例,左上肢无脉2例,偏瘫1例,下肢无力2例。少见临床症状是:咯血1例,进食哽咽感1例。常见临床体征及检查异常是:主动脉增宽6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2例,透视下左侧支气管上翘1例,主动脉瓣杂音1例。结论PAU的临床表现各异,高危人群应警惕PAU存在的可能。

  • 标签: 穿透性主动脉硬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咳血 吞咽困难
  • 简介:目的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QTV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方法利用QTVI技术,测算30名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名正常人二尖瓣环各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速度e、舒张晚期速度a、收缩期位移D以及各位点的Tei指数,上述各指标取6个位点测值的均值作为左室整体指标测值.所有MI患者行同位素门控心血池造影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ECT-EF)及左心室峰充盈率(PFR).结果(1)MI组二尖瓣环整体以及各位点的s、e、a及D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ei指数测值较对照组显著延长;(2)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患者,其各室壁D减低、Tei值延长的程度不同,以梗死侧室壁更为显著;(3)MI患者D、Tei值与门控心血池造影所测得的ECT-EF、PFR之间呈相关性.结论利用QTVI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 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