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扶阳罐联合艾灸治疗肺脾气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运用扶阳罐及艾条灸治疗肺脾气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一例。结果:患儿通过了三个疗程治疗,症状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红蓝球分组法分为传统组和中医组,每组各35例。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干预,中医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结论 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效果可观,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方案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我科的气虚型慢性便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口服黄芪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循经刮痧+平衡火罐+艾灸。  观察2组便秘改善情况,比较2组排便次数、粪便性质、排便困难程度。 结果 便秘改善程度参照中医药管理局1995版《中医病征疗效标准》观察组便秘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气虚型便秘 耳穴压豆 刮痧 平衡火罐 艾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在院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2023.1-2023.12,选取我院接收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6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结合患者中医证候和疼痛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差异不大,护理后,观察组三项评分明显均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差异不大,而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案,增强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值得借鉴。

  • 标签: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中医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21年2月-2021年12月中医内科收治的脾胃气虚证患者150例,按照住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75)和参照组(n=75),参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手段,观察组在传统药物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四君子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67%,远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四君子汤 中医内科 脾胃气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82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按照奇偶数原则将其分为对比组(n=41)和研究组(n=41)。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中医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候积分和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够大幅缓解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同时提高其睡眠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中医护理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敛汗穴位贴敷联合点穴疗法对肠癌术后气虚多汗证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3月4日在某三级中医院普外科住院的手术后气虚自汗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益气敛汗穴位贴敷联合点穴疗法。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汗症状评分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汗症状评分(1.93±1.44)分低于对照组(3.20±1.45)分;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穴位贴敷 肠癌术后患者 多汗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证型为脾胃气虚型的胃脘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所取效果。方法:研究对象:辨证分型为脾胃气虚型的胃脘痛患者;研究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患者共计102例,分组处理时参照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1)、观察组(n=5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选用中医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未见较大差异(P>0.05);护理实施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偏低,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为(P<0.05)。结论:予以胃脘痛脾胃气虚型患者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护理效果理想,值得借鉴。

  • 标签: 中医护理 胃脘痛 脾胃气虚型 临床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对胃脘痛脾胃气虚型患者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在医院2022年6月—2023年9月期间接收的胃脘痛脾胃气虚型患者中随机抽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衡贯序法分为参照组(n=33)和实验组(n=33)。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中医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护理此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中医护理引入胃脘痛脾胃气虚型患者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护理 胃脘痛 脾胃气虚型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温通刮痧对中风恢复期卧床患者气虚型便秘的干预效果。方法 于2021 年10月01 日至 2022 年 09 月 30 日选择在针灸康复科住院治疗的中风恢复期卧床、辨证为气虚型便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排便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温通刮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Bristol stool form scale,BSFS)及便秘患者症状评分(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PAC-SYM)。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温通刮痧 中风恢复期 气虚型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集束化心理干预在脾胃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脾胃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给予集束化心理干预干预)和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质量、情绪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配合、饮食及用药指导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集束化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脾胃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集束化心理干预 脾胃气虚型 非萎缩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雷火灸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气虚型癌因性疲乏(CRF)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本院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气虚型CRF的乳腺癌患者,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常规疗法,观察组:加雷火灸。就疲劳量表、中医症候评分、疗效做观察。结果 观察组疲劳量表、中医症候评分对应分值全部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雷火灸 乳腺癌化疗 气虚型癌因性疲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9年7月2021年9月我院选取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100例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治疗后15d、1个月,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效果显著,提升治疗疗效,提升患者6min步行距离,利于病症好转以及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 6min步行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影响意义。方法:研究以对照形式展开,以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为限,以46例符合标准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例,根据入院顺序的先后做小组安排,甲组(予以认知疗法,划入人数23例);乙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策略),而后实施比对。比对数据涵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统计学评估后可知,相比单一认知疗法,乙组方案策略更具可实施性,患者在各项指标数值的体现上均显优甲组(P值<0.05)。结论:中医护理的融入与采纳,对改善气虚血瘀型PSCI疗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肯定与推崇。

  • 标签: 中医护理 认知疗法 气虚血瘀型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敷贴联合中药熏洗在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疼痛麻木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病科2023年1月一2023年8月收治的78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疼痛麻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3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熏洗联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采用改良巴氏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改变、BI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从数据可见,实验组患者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中药熏洗法,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疼痛麻木患者,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指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穴位敷贴 中药熏洗 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肢体疼痛麻木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