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的长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对48例食管癌术后需呼吸机支持≥1周(168h)的患者,分为7d组17例,3d组16例,1d组15例,更换管道周期分别为7d、3d、1d。分别采集3组患者下呼吸道和呼吸机螺纹管近患者端管内的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和比较,比较3组的VAP发生率。结果(1)共培养出3大类12种61株致病菌;(2)7d组、1d组的病原菌数量与3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7d组与1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d组VAP的发病率明显低于7d组和1d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管道内致病菌的数量密切相关,建议每3d更换1次,以降低VAP的发生率;暂未发现管道更换时间的长短与VAP的致病菌种类有关联。

  • 标签: 食管癌术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管道 更换时间 护理
  • 简介:使用无菌小磨口瓶盛装75%酒精、2%碘酒进行治疗前消毒,一直是医院广泛采用的方法。为保证消毒液的质量,需要定期更换灭菌磨口瓶。2004年6月以前,我院磨口瓶的处理方法是科室用5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每24h更换1次,高压蒸气灭菌1次/周。经细菌学检测,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2004年6月,采用消毒供应室对全院的磨口瓶进行统一的清洗、高压蒸气灭菌。为保证使用的消毒液既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规定,又节约、环保,我们对磨口瓶的科学更换时间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压蒸气灭菌 更换时间 临床研究 消毒液浸泡 《消毒技术规范》 75%酒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膀胱造瘘管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膀胱造瘘管更换的50例患者,分析其常见问题及护理。结果:50例(150例次)均置管成功,其中膀胱刺激征20例次(13.33%),拔管困难17例次(11.33%),置管位置不当误入其他器官6例次(4%),其他异常1例次(0.67%)。结论:积极处理留置膀胱造瘘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更换 膀胱造瘘管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层医院门诊在更换尿管护理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探讨了老年人泌尿系统的变化、尿管更换的操作与插入技巧,以及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研究表明,合理的更换频率、选择合适的尿管型号和插入技巧,以及全面的护理教育,可以提高留置尿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基层医院门诊应关注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和优化更换尿管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基层医院 门诊 尿管更换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病人一次性集尿袋最佳更换时间。[方法]按手术日不同将110例病人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分别以每日、每周2次、每周1次更换集尿袋。并追踪监测尿培养指标。[结果]3组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经济因素和临床工作实际,一次性集尿袋以每周更换2次最佳。

  • 标签: 留置导尿 集尿袋 更换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患者护理期间双注射泵更换去甲肾上腺素操作的重点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临床换药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换药护理,患者采取针对性换药护理,评估双注射泵更换去甲肾上腺素的安全性及换药质量(态度严谨、操作精细)。结果:观察组换药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换药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患者的换药护理中,针对双注射泵更换去甲肾上腺素应把握换药技术要点,实施针对性的换药护理模式,确保换药的安全性。

  • 标签: 重症护理 双注射泵 去甲肾上腺素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F)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4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亲水型BF组(n=20)与复合型BF组(n=20)。在病人机械通气开始时,将BF连接在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螺纹管Y形管接头之间;在病人机械通气后的第1天-第5天,每天对两组病人BF滤过膜的呼吸机侧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亲水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均为0,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75%、100%、100%,复合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第2天均为0,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70%、100%,两组不同采样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第2天、第3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鉴定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型BF的更换时间以每天1次为宜,复合型BF的更换时间以2d1次为宜,复合型过滤器滤菌效应较亲水型好,不同型号BF的更换与细菌的种类无关。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过滤器 更换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留置导尿患者一次性集尿袋最佳更换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成年男性留置导尿患者270例,按照集尿袋更换时间分为3组,予以A组每日更换、B组每周更换2次、C组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比较三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结果。结果60-79岁及≥80岁患者中,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每日更换1次及每周更换1次组(P均〈0.05);≤59岁患者A、B、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男性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以每周2次为宜。

  • 标签: 留置导尿 男性 患者 集尿袋 更换时间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更换肝素帽在I期临床试验PK采血中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入选者为临床药物试验受试者均于2019年2月-2020年期间选入,共2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A组及试验B组,其中试验A组施行改良方法,试验B组采取常规注射器(5ml)碘伏消毒后进行PK血,每组各100例。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由采取采血后溶血率数据方面上可见,试验A组相比较试验B组较低(P<0.05)。由采血点时间偏离情况数据方面上可见,试验A组相比较试验B组较低(P<0.05)。结论:于PK血期间,采取肝素帽更换,能够对血标本溶血率予以大大降低,同时可对 PK血采集时间予以降低,且能够对临床试验中PK血采集时间的偏离最大限度降低,从而对临床药物试验PK血标本质量予以较好的提升。

  • 标签: 肝素帽 I期临床试验 PK采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有创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种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机械通气可以协助或代替机体进行通气,改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功耗,为抢救治疗赢得时机,因此其在危重病抢救中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在有创机械通气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在这些并发症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为常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在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它的病死率高,明显延长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道标识在ICU患者管道安全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ICU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使用管道标识护理的ICU重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标识管理。结果:(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均分为(94.18±3.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均分(80.12±2.45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给药差错、管道更换差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管道标识护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管道更换差错率、给药差错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管道标识 ICU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小儿先心病手术患儿临床治疗问题,在手术后科学应用改良微量泵更换药物法,分析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收的40例小儿先心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程序配备药物,应用改良微量泵科学给患儿更换使用药物,密切观察临床治疗问题和患儿身体的稳定状态。结果:选取进行研究的40例患儿在治疗中科学应用改良微量泵出现微量泵使用故障问题、护理不当问题、患儿不配合问题分别为0例、0例和0例,合计用微量泵辅助治疗问题引发问题为0,改良微量泵应用后患儿身体状态稳定。结论:小儿先心病手术患儿在临床监护中利用改良微量泵更换药物法存在明显优势,帮助稳定患儿身体状态,避免出现临床治疗问题,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微量泵 更换药物法 小儿先心病术后监护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ICU是危重症患者、大型手术后患者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场所,在具体的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做好管道护理管理工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性,动态性的观察和护理干预,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护理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在ICU的护理过程中涉及众多方面的管道护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认识到管道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问题,然后行之有效的应对处理,以此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管道护理的相关类别以及管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护理对策等相关内容。

  • 标签: ICU 管道风险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日益重视,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对儿科小儿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识别出小儿病患携带的管道,做好管道的看护,对于整个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小儿外科管道标识工作,就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管道安全护理的能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结合医院的护理工作实践,本文介绍了管道标识在管道安全护理中的运用。

  • 标签: 管道标识 安全护理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管道护理小组的建立对管道护理的作用。方法:比较管道护理小组建立前后医院管道滑脱事件的次数。结果:2009年全院发生管道滑脱事件12例,自2010年管道护理小组建立后,全院发生管道滑脱事件3例。结论:管道护理小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管道安全管理意识,规范了院内管道护理,提高了护理水平。

  • 标签: 管道 培训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管道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1例,对照组患者行日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多管道护理。比较两组安全事故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管道护理 脑卒中 安全事故 满意度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对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最为集中的部门。在此环境下,管道护理作为一项基础而关键的护理措施,对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以及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管道,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和胃管等,是重症患者常用的辅助设备,它们的正确管理和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基石。然而,管道相关的感染仍然是ICU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康复和医院资源均构成重大挑战。

  • 标签: 重症护理 管道护理 感染控制 患者安全 护理实践
  • 简介:目的观察单人单用高压氧舱通氧管道内细菌污染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09年9-11月某院需进行高压氧治疗的56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面罩专用,Y型管、吸氧管、排氧管共用;观察组患者面罩、Y型管、吸氧管、排氧管全部单人单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的第2、4、6、8、10天检测通氧管道内细菌污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采集280份标本,其中阳性标本为92份,占32.9%。对照组共检测出68份阳性标本,阳性标本检出率为48.6%;观察组共检出24份阳性标本,阳性标本检出率为17.1%,两组患者在阳性标本检出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2,P〈0.05)。对照组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1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21.4%,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率为10.7%;观察组标本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17.1%,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两组患者治疗的第2、4、6、8、10天,总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13.0%、19.6%、21.7%、23.9%及21.7%。观察组患者前3d未出现细菌污染。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阳性标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高压氧治疗患者的通氧管道单人单用,并于4d后加强消毒,以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 标签: 吸氧管、排氧管 细菌学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