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洛昔康片含量含量均匀度的方法。方法: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溶液A(取磷酸氢二铵2.0g加水1000ml溶解,用磷酸调节pH至7.0)-溶液B(甲醇:异丙醇(650:100)(63:37)为流动相;以碱性甲醇溶液(取40%甲醇溶液100ml,加0.4mol/L氢氧化钠溶液6ml,混匀)为稀释剂;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40℃;流速:1.0ml/min;进样体积25μl。结果:美洛昔康在0.0448mg/ml~0.1344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n=5);平均回收率为99.4%,RSD=0.5%。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且不受辅料干扰。

  • 标签: 美洛昔康片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样本采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 COVID-19康观人员的满意度,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我院组建样本采集队承担隔离区全部样本的采集任务。方法:组建由 13名护士、 2名指导专家组成的样本采集队,全员经传染病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及 COVID-19诊疗指南,咽拭子,肛拭子采集操作规范等培训合格,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后于 3月 2日开展临床工作。 结果: 2020 年 02 月 26 日至 3 月 31 日,共采集鼻咽拭子、肛拭子、血液样本 1369份(其中鼻咽拭子 609份、肛拭子 599份、血液标本 161份),对比组建采样队前后两组( 3月 1日前、 3月 2日后)采样样本阳性率分别为咽拭子 2.44%、 7.39%,肛拭子 0、 2.3%,总样本阳性率 1.3%、 4.86%,提示采样队采样阳性率远远高于病区护士组;两组采样发生缺陷、错误比较分别为 2.60%、 0.7%,提示病区护士组远远高于采样组, 2组均未发生采样遗漏、样本泄漏、样本质量不合格及样本丢失等不良事件;我们也对两组防护用品的消耗量进行了对比, P 0.0005,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采样队成员零感染;观察人员入住期间整体满意度 97%。结论:组建采样队的工作模式在 COVID-19出院后集中隔离观察区的运用卓有成效,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COVID-19 康复隔离医学观察 样本采集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检验护理品管圈在降低血液样本异常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6月以及2021年7-12月两个时间段采集的血液样本各100份纳入研究,前一时间段我院以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干预检验科工作,后一时间段我院检验科开展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并对比两个时间段血液样本异常发生率。结果 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开展后血液样本异常率叫活动开展前显著降低,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规范检验科血液检验流程,并减少血液样本异常率的发生,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准确数据参考,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改善。

  • 标签: 检验护理品管圈 血液样本 异常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临床样本和采样方法对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经我院微生物学检验的 2100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时间的不同将样本分为观察组( 1041份)和对照组( 1059份),对比分析两组间通过不同的采样方法进行检验的不同类型的样本的阳性检出率。 结果 血培养样本( X2=4.388 , P=0.036 )、粪便样本( X2=4.471 , P=0.034 )、呼吸道样本( X2=5.420 , P=0.020 )对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方法对检出率也有显著影响( X2=18.536 , P=0.001 )。结论 不同临床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会根据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固体培养基撞击法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准确可靠,医院可优先采用从而提高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而提升临床诊治效果。

  • 标签: 临床样本 采样方法 微生物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呋塞米注射液的含量进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为其含量测定提供定量的检定方法,本方法验证的内容包括系统适用性、线性和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溶液稳定性

  • 标签: 呋塞米注射液 含量测定 方法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孕妇缺铁性贫血对新生儿铁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缺铁性贫血产妇为对象,共80例,为试验组,研究时间是2018年1月-2021年1月,选取正常妊娠孕产妇80例为对象,为参照组,检测新生儿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缺铁性贫血产妇 新生儿 铁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临床样本和采样方法对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我院微生物学检验的2100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时间的不同将样本分为观察组(1041份)和对照组(1059份),对比分析两组间通过不同的采样方法进行检验的不同类型的样本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血培养样本(X2=4.388,P=0.036)、粪便样本(X2=4.471,P=0.034)、呼吸道样本(X2=5.420,P=0.020)对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方法对检出率也有显著影响(X2=18.536,P=0.001)。结论不同临床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会根据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固体培养基撞击法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准确可靠,医院可优先采用从而提高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而提升临床诊治效果。

  • 标签: 临床样本 采样方法 微生物 阳性检出率
  • 简介: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空腹血以及癌组织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血清和组织中胃蛋白酶原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胃癌患者中2例(6.7%)肿瘤组织胃蛋白酶原C(PGC)表达阳性,PGC在癌组织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和不同淋巴转移情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GC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实验测得的胃蛋白酶原在血中的含量与这些特征无关联(P>0.05)。结论:胃癌肿瘤组织中PG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但患者血中胃蛋白酶原的量不能反应癌组织中表达情况。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接诊危重症病人(n=5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26人,前者采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关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转铁蛋白水平,干预结束时: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关于CD3+与CD4+/CD8+: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神经内科危重症用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免疫功能改善更加明显,蛋白含量提升也更为迅速。

  • 标签: 危重症 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护理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