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外科护理中实施安全干预机制的效用价值。方法:在院内小儿外科选取192例患儿进行研究,并分为人数均等的两个组别,每组9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安全干预管理机制,对比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后明显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可见,在小儿外科护理中,实施安全干预机制对风险因素的规避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的保障患儿康复过程中的安全性。

  • 标签: 小儿外科护理 安全干预机制构建 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入院的2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和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 手术室护理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双向评价带教方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将60 名护理大专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实验组以自制表格的评估形式,以师生双向评估的带教的方法进行双向评估,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带教方法,老师对护生进行单向评估。 结果  30 名实验组护理大专生在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方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大专生,双向评估教学带教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带教方法。 结论  双向评价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与能力,使师生双方达到共赢。

  • 标签: 护理带教 双向评价
  • 简介:摘要: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而免疫衰老在人类衰老历程中极其重要,一般体现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逐渐退行性改变,导致机体长久位于对细菌和病毒的易感状态,且会导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中枢神经系统退变、哮喘、肌萎缩等老年病和一些衰老常见状况。本文对免疫衰老和导致老年病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免疫衰老 老年病 研究进展 发生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约75%的乳腺癌患者表现为雌激素受体阳性,需接受至少5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或影响其发挥作用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约40%乳腺癌的复发率,但也引了一系列特异症状,如类更年期症状、肌肉骨骼关节症状、性功能障碍、疲乏等,统称为内分泌治疗相关症状。研究表明,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特征、疾病和治疗等可能是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目前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症状研究较多,也有部分研究关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但聚焦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症状的研究较少。症状研究和症状管理是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护士是症状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人员,担任症状评估、落实具体的症状管理措施、协调团队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职责。本研究旨在调查内分泌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耐药机制情况,明确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症状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和比较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常规+舒适护理, 护理后比较两组手术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不同方法护理后, 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7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创面难愈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通俗的讲,就是高血糖对皮肤的任何损伤都叫做“糖尿病创面难愈”。对于患者最直观、威胁最大且最难以治疗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上。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创面难愈机制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DN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深入探讨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验证,筛选并验证了可能作为DN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生物分子。结果:研究发现,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长期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蛋白尿、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是DN肾小管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在早期诊断标志物方面,我们筛选出了多个与DN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的生物分子,如尿转铁蛋白(UTRF)、铜蓝蛋白(CP)以及新型脂肪因子Metrnl等。这些生物分子在DN早期阶段即出现异常表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筛选出多个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成果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DN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损伤 损伤机制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摘 要:目的: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究竟能否影响女性骨质疏松,为探究此问题此次针对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和骨质疏松之间的联系作为主要的探索方向,以求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结果。方法: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截选来自就诊的52名患者,所选患者就诊时间在2018-1月~2019-1月中,以不同的年龄段区分两组患者,[51-56]岁作为对照组,[45-50]岁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等数据都不具有明显差距,将雌激素与骨代谢指标作为判断结果的主要标准。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观察组的雌激素水平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骨代谢指标时,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参照标准,取得的数据较小,两个数据相比,在数据结果上差异较大,可作为统计学意义思考。结论: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以及骨密度有着密切关系,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骨密度也会跟着降低并导致骨代谢各项指标出现异常。

  • 标签:   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 骨质疏松关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