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备用状态移动式吸引器末端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的情况,同时检测污染的细菌种类。方法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对全院各病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及吸引管采集样本作细菌学培养,并鉴定细菌类型。结果检测的48份标本中,细菌污染率60.4%,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有必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去除潜在污染源。

  • 标签: 设备污染/预防和控制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通过对文献的循证分析研究,就气管内吸引提出以下循证推荐措施:气管内吸引只有在充分评估病人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进行,若病人有能力应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咳出;吸引时操作应熟练、轻柔,吸引前不应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吸引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二分之一;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s;吸引负压不超过300mmHg;封闭吸引系统可减少病人吸引过程中肺容量损失;高浓度给氧时间应达到2min;颅脑损伤的病人吸引前应对病人进行彻底的评估,颅内压力增高、心血管术后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扩肺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吸引间隔时间应超过10min。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管内吸引 循证护理
  • 简介:我科在使用壁挂式吸引器时,发现有时吸力大,有时吸力小,有时甚至无吸力现象。针对此问题,我科全体护士探讨其原因,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负压吸引器 原因 壁挂式吸引器 吸力
  • 简介: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它可以补充营养、水分,进行药物治疗和负压引流。保持胃管通畅是留置胃管护理的重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胃内食物残渣过多,误吞入胃内的痰液、口腔分泌物黏稠,导致胃管严重堵塞。传统的方法是用50m1.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冲洗,费时费力,且难以彻底清除胃管壁黏附物。为此,我科采用中心负压吸引方法解决35例严重胃管粘堵,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留置胃管护理 中心负压吸引 粘堵 临床护理工作 口腔分泌物 护理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腺癌手术患者,共计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n=40)、研究组(专业护理模式,n=40)。不同方法护理后统计患者的引流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引流量低于参照组、引流时间短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5%(1/40)、15.0%(6/40)前者为研究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后者为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专业性护理方案进行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效果,可在今后广泛推广。

  • 标签: 甲状腺乳腺术 切口内压吸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负压吸引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引流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00%,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37)。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引流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三个指标的计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进行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流时间,降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乳腺 术后切口 负压吸引
  • 简介:电动吸引器是一种高负压、大流量的医用吸引装置,在医疗机构中用于吸除病人气道内的分泌物和手术时病人体内渗出物、冲洗液,使用范围广泛。在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中是为专科治疗或监护创造有利条件的重要一环[1]。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引装置有中心负压吸引器和电动吸引器2种。电动吸引器作为临床一种急救仪器设备要求日常放置在抢救室备用,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 标签: 一体化电动吸引器 感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甲状腺乳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患者满意率、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指标数据。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满意率和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97.44%,远高于参考组的82.05%和87.18%,并发症发生率为2.56%,低于参考组的10.26%。同时,研究组的各项引流指标优于参考组。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

  • 标签: 甲状腺乳腺 术后 切口内负压吸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头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在助产中的应用。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限,对44例在本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2)采用产钳助产术,实验组(n=22)采用胎头吸引术,对比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头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相比,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产钳助产术 胎头吸引术 助产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无负压吸引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及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抽签法将120例胃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持续性负压吸引,观察组术后应用无负压吸引,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胃液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胃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应用无负压吸引方式不仅能有效预防胃液倒流,而且能有效减少及预防持续负压吸引所致的并发症,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有利于病人尽早康复。

  • 标签: 无负压吸引 胃癌根治术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的效果。方法:从医院随机选择54例腰椎骨折患者,将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应用于实验组中,在对照组中应用普通引流。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平均引流量明显更多、术后7d平均体温明显更低、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明显更短、切口换药次数明显更少,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效果满意。

  • 标签: 腰椎骨折 术后负压持续吸引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检验积极负压吸引对需要行胸腔引流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观察积极负压吸引引流组(n=37)和常规引流组(n=36)气胸愈合时间、住院期间复发和继发感染等指标。结果积极负压吸引引流能够促使肺早期复张(P〈0.05),不增加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继发感染发生(P〉0.05),2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积极负压吸引引流能够促使自发性气胸患者肺早期复张,安全性良好,应当开展进一步研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胸腔引流 负压吸引
  • 简介:摘要:目的:把间歇声门下吸引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月我院ICU实施机械通气的100例患者,采取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间歇声门下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及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出现VAP患者是2例, VAP发生率是4.76‰,而观察组出现VAP患者是1例,VAP发生率是2.64‰;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每日气道内吸引次数、气道粘膜损伤出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下降,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将间歇声门下吸引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患者的VAP发生率明显下降,每日气道内吸引次数、气道粘膜损伤出血次数也有所减少,除此之外,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缩短,节省住院费用。             

  • 标签: 间歇声门下吸引 机械通气 气道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简易自制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伤口患者56例为观察组,运用简易自制的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创面。另选5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伤口清洗、消毒包扎、对敷料进行定期更换,并接受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的用时情况及伤口愈合比例。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伤口治愈比例以及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简易自制负压吸引技术 慢性难愈性创面 创面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可调控式吸引方法在胆道镜结石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64例使用OLYMPUS胆道镜进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的患者,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吸引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的可调控式吸引方法,记录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手术时间、麻醉清醒时间及医师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清醒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师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可调控式吸引方法在胆道镜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低,操作方便,手术相关并发症少。

  • 标签: 胆道镜结石手术 吸引方法 低体温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震荡加酶清洗法对于提高管腔吸引器清洗合格率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使用过的同等污染程度的管腔吸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穿针的最佳清洗方法。方法 取骨穿针80支,使用污染物均匀的污染,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负压吸引器进行清洗,对照组不使用负压吸引器进行清洗。采用目测法、ATP荧光检测法对骨穿针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采用SPSS.2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采用目测法对照组、实验组的清洗合格数分别为40支、40支。清洗合格率均为100.00%;没有统计学意义。ATP 生物荧光检测法,对外表面进行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清洗合格数分别为38支、39支,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5.00.00%、97.50% ,P值

  • 标签: 新型负压吸引装置 骨穿针 清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采取封闭式负压吸引术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封闭式负压吸引术治疗的94例骨科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取综合护理的观察组,各47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换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3.01±1.14)次vs(6.58±1.29)次],且其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10.26±2.77)d、(13.45±3.12)d vs (17.00±2.81)d、(23.73±3.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骨科创伤 封闭式负压吸引术 综合护理 疗效 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将墙式负压装置换药应用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患者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共4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组,研究组给予墙式负压装置换药,参照组给予纱布普通换药。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墙式负压装置换药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情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密闭式负压换药 胃肠外科 伤口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脑外科气切患者时,通过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外科气切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护理治疗质量,具有明显疗效。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为分析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通过采集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治疗方法以及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法,通过对采取不同护理治疗方法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情况、呼吸机使用情况以及护理期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发现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式的患者呼吸情况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同时患者在护理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也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脑外科气切患者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整体护理治疗效果,通过对脑外科气切患者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治疗效率和治疗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护理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提高患者护理治疗成功率,使患者可以早日恢复健康,大大的缩短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

  • 标签: 脑外科气切患者 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 临床应用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