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导丝定位法和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从而对其临床使用价值做出评估。方法:将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XX医院并需实施PICC的15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本组使用盐水柱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对照组:本组使用导丝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观察两组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儿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为88.0%,对照组为76.0%,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2.0%,P<0.05。结论:盐水柱定位法与导丝定位法相比,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更高尖端到位精准率和更低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导丝定位法 盐水柱定位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角色定位以及误区分析对门诊导诊分诊护士工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门诊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间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展开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法、自我评估法等记录工作现状,统计角色定位的问题与误区;同时于2020年6月开始对门诊导医分诊护士工作进行创新,总结实施前后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质量情况。结果: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角色定位问题与误区主要包括:就诊秩序管理角色问题、协调角色不到位等。在实施新的工作模式之后,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质量有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就诊时间缩短、就医环境满意,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阶段门诊导医分诊护士在角色定位管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在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值得推广。

  • 标签: 角色定位 门诊导医分诊护士 就医环境
  • 简介:【摘要】 目的: 培养胃肠外科专科护士对拟行肠造口术的患者进行术前造口定位,以提高肠造口术前定位率及培养专科护士的术前造口定位能力。方法:改变传统的肠造口术前医生随机定位的模式,责任护士进行肠造口术前定位的培训,并对未进行术前造口定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论:肠造口术前由培训后的护士进行定位,此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拟行肠造口患者术前定位率,并培养了一批具有肠造口术前定位能力的专科护士,提高了科室整体专业水平。

  • 标签: 肠造口术 造口定位 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引导下的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通过心电图和术后X线的自身对照研究,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的准确性,分析心电图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使用心电图定位的导管尖端位置与置管结束后拍的X线胸片进行比较,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为99.49%,特异度95.24%,Kappa系数检验结果为0.858,心电图和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一致度较高。结论: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具有实时性和观性,准确性较高,增加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可部分替代X线胸片定位

  • 标签: 超声引导 心电图技术 PICC导管尖端定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儿科急救护理管理应用定位管理急救配合法培训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儿科急诊治疗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急救护理管理。观察组患儿采取定位管理急救配合法,对比分析两组护理管理模式存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急救护理满意度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位管理急救配合法培训在儿科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定位管理急救配合法 儿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改良式SBAR沟通模式结合定位抢救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的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 11月至2021年3月心血管内科护士32人为研究对象,所有护理均进行改良式SBAR沟通模式培训和定位抢救相关理论培训,对所有护理培训后急救能力进行考核分析。结果:培训后心血管内科护士急救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心血管内科护士急救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中采用改良式SBAR沟通模式结合定位抢救能够提高护士急救能力, 强化护士临床工作熟悉程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改良式SBAR沟通模式 定位抢救 急救能力 考核分析
  • 简介:摘要:医疗设备是医院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相关医院的医疗设备设施无法保障到位,相关医院的日常工作必然也会收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医院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自身的相关医疗服务工作可以顺利高效的完成,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 标签: 医院 医疗设备 内部控制管理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疾控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在2019实施,回顾疾控中心2017~2020年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状况,2017~2018年作为疾控管理及预防加强前,2019~2020年为疾控管理及预防加强后,对比加强前后的卫生评分及感染率。结果:加强后,疾控中心的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医疗用水、灭菌器评分均高于加强前,感染人数远低于感染前(P>0.05)。结论:加强疾控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卫生评分,降低感染率。

  • 标签: 疾控中心 感染 加强预防与控制
  • 简介:【摘要】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持续性发展与改变,对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应用了集中化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且可重复应用的医疗物品集中在供应室的去污区,供应室去污区是实现重复性医疗器械分类、清洗、消毒的重点区域,服务对象包含手术室器械、门诊器械、外来器械。不同物品在污染程度方面相对较高,如果处理不及时便会导致周边环境遭受影响,并且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区域。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内感染污染问题的防控能力,本文简要分析加强消毒供应室去污区管理控制清洗质量,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去污区 清洗质量 管理控制
  • 简介:摘要:前馈控制是一种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积极主动地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模式,是在对事物的前期观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其生理特性和重要性使眼科疾病在护理中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这就对眼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本研究收集我院眼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对比前馈控制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分析前馈控制在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现将研究做如下报道。   

  • 标签: 摘要 前馈控制 眼科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4月1日~2020年5月1日于医院就诊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未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知识掌握评分及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评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卫生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医护人员院感相关知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级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控制效果。方法:选入样本60例,均为血液净化患者,选入样本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将样本经双盲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0例,一般资料对比后分别予以层级护理、常规护理,总结患者的护理管理评分(分级落实、专业技能、风险管理)、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护理管理评分方面相比于参照组更高,且指标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 标签: 血液净化 静脉留置导管感染 控制效果 分级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质量控制对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随机划分我院供应室20名护理人员为2组(对照组10名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10名则着重加强质控管理工作),并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更佳,呈P

  • 标签: 供应室 质量控制 护理人员工作考核评分 护理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PICU层级护理来探讨患儿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是否存在影响关系。方法:对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8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来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将44名患者归入对照组,将剩余的44名患儿归入作为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儿采用PICU护理,根据两组患儿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等指标来对其效果进行衡量。结果:在对两组患儿进行护理之后,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为3%,对照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为11%,观察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在护理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患儿的总护理质量评分为(88.72±5.52),而对照组患儿的总护理评分为(78.67±5.65),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总护理评分上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护理评分要高(P

  • 标签: PICU层级护理 患儿 感染控制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癌症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疼痛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癌症护理干预)以及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癌痛控制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在干预后3天内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到7天内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很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护理管理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抽取100例门诊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日期为2019年4月-2020年5月,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以及对照组(n=50)进行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门诊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发生率为6%,满意度为92%,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发生率为22%,满意度为74%,两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门诊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中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门诊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分析。方法:甄选我院100例接受临床治疗的患者,常规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实验组(50例):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干预:比对细节护理管理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医院治疗中,对患者实施细节护理管理,更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符合临床需求。

  • 标签: 细节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护理满意度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质量控制与效果监测。方法:本次研究中,我们以本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综合性质量控制为分界线,然后利用数字随机法,随机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综合性质量控制管理前一年和实施该管理措施后一年接收的器械中各选择2312件,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不同管理措施下器械的清洗合格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进行综合性质量管理的2312件器械中,经过检查,其中符合清洗标准的有2305件,不合格的有7件,总的合格率为99.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5.03%。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进行综合性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合格率,对于确保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器械清洗 质量控制 效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