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者20例,腹部包块者9例,黑便者11例,肠梗阻者3例,贫血症状者7例。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肠道 原发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例患者中,3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胃壁1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回肠伴肠系膜多发病灶1例,回肠、结肠伴腹膜后多发病灶1例;病灶大小为2.4~23.7cm;其中4例病灶呈匍行生长趋势,伸入组织间隙;5例病灶均呈水样低密度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结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多为单房囊腔,呈匍行生长,内含均匀液性低密度影,囊壁边界清楚,囊壁及其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与其囊性病理学特征相符。

  • 标签: 淋巴管瘤 胃肠道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胃肠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 接诊的84 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参与本次课题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42 例)和实验组(n=42 例)。术后,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密切观察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其患者 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营养指标达标时间为(5.68?.96)h,排气恢复时间为(32.16?.24)h,排便恢复时间为(45.14±5.08) h,住院时间为(14.02?.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为 95.24%,明显高于 对照组的 73.8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结论:胃肠外科手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缩短排气 及排便时间,改善其术后恢复情况,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胃肠外科 肠内营养 早期应用 研究分析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劳累后发现阴道内有块状物脱出,平卧位休息后肿块能回纳入阴道内,伴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经会阴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嘱患者做Valsalva动作后,可见膀胱后壁向阴道内脱出,同时右侧肛提肌外侧肌间隙内探及一呈类圆形团块,大小约2.3cm×2.0cm×1.5cm,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向外突出(图1)。三维超声检查显示,在不同层面病灶大部分位于肛提肌内(图2)。

  • 标签: 胃肠道外间质瘤 肛提肌 超声诊断 盆底 VALSALVA动作 三维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