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组,对心动周期的R-R相位30%-90%间期,每间隔5%重建后进行血管分析及评分,获得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并评价不同心率时的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心率〈7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间为R-R间期的70%-75%;心率70-79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60%-70%;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40%-50%。左前降支在70%和75%R-R重建时相显示最佳,左回旋支在70%R-R时相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50%R-R时相显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合理控制心率能够减轻运动伪影,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其中准确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是保证图像质量、准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心率 R-R相位
  • 简介:目的:探讨挫伤的MRI表现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年内1050名患者中的86例挫伤病例的MRI表现。结果:挫伤常伴有其他结构损伤,以股骨及胫骨外侧髁挫伤最多见,其次为股骨及胫骨内侧髁挫伤;常伴有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及创伤性滑膜炎。结论:MRI对挫伤及其他结构损伤的发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骨挫伤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颅脑CT表现(图1):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29cm×5.64cm×4.93cm,CT值约24.5HU,右侧蝶骨大翼和翼、右侧蝶窦外侧壁、右侧颞骨颞颌关节面及右侧中耳骨质广泛破坏,右侧外耳道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颅骨 磁共振成像 CT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CT表现并与之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均有膨胀和局部畸形,CT表现主要为磨砂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块样硬化,无明显骨膜反应存在.结论:螺旋CT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螺旋CT 临床诊断
  • 简介: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也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是挫伤的好发部位。膝关节挫伤是MRI应用于临床后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挫伤有人称之为隐匿性骨折。因X线平片、CT及膝关节镜检查阴性,而放射性核素显像对反映骨血流灌注、细胞代谢的过程有一定的优点,对隐匿性骨折等有意义,但由于其解剖分辨率差,定位不够准确,相比之下,MRI才是显示挫伤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当本病严重时可能与缺血性坏死的MRI表现混淆。因此,我们综述了部分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与我们研究的一组资料对比,对膝关节挫伤MRI表现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膝关节 骨挫伤 MRI
  • 简介:目的:探讨鼻骨折的MSCT表现及诊断误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鼻骨折患者,均行MS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VR。结果:251例骨折中,单纯性骨折84例,60例无明显错位,24例明显错位;粉碎性骨折123例;复合型骨折44例。轴位上正常结构误诊为骨折11例,鼻孔6例,缝间2例,鼻变异(勾形鼻)1例,鼻内面压迹2例。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能明确地显示鼻骨折情况。

  • 标签: 鼻骨 骨折 误诊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受累16例,多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瓣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共 90例,随机分为螺钉固定组和联合治疗组,螺钉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联合治疗组则应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瓣植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螺钉固定组,同时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螺钉固定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瓣植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治愈率高、股骨头坏死率低、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 骨瓣植骨术
  • 简介:经舟骨月周围脱位是腕部最严重的一种损伤,占腕部损伤的3%~5%,若得不到早期治疗,将对腕关节功能造成较大影响[1],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1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经舟骨月周围脱位患者27例,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0~54岁。

  • 标签: 舟骨 月骨 脱位 X线摄影术
  • 简介:目的:评价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re,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0例FDB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膨胀畸形,病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密度影像:软组织密度7例(纤维组织);磨玻璃样高密度18例(纤维异常成);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9例(软骨钙化);液性密度3例(囊变坏死)。结论:熟悉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发育不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男.12岁。骶尾部反复酸胀疼痛5个月来院就诊.临床以骶尾部疼痛综合征要求摄片确诊。专科检查:腰椎生理弧度增大,活动稍受限。骶尾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70°,加强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V级.双侧搭腿试验阴性.腱反射正常。

  • 标签: 骨硬化症 脊椎滑脱 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设备诊断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功能数字X线机及胃精细法钡气造影,全部病例由胃镜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24例患者做出癌或可疑癌的诊断,11例报告为糜烂性胃炎、良性溃疡,X线漏诊1例,病灶检出率99.7%。检出6~10mm病灶31例,3.5~5mm病灶4例,2.8mm病灶1例。结论:数字图像可清晰显示胃的微细结构,胃精细法造影对胃癌及微小胃癌检出率高。“间歇检查法”对发现而浅的病灶帮助很大,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 标签: 小胃癌 数字成像 造影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MDP骨骼显像诊断早期量减少的价值。方法经肌肉注射地塞米松(DX)6周制作兔量改变模型。其中骨质疏松对照组每周注射2次,每次2mg/kg;量减少组每周注射1次,剂量同前。第7周进行99mTc-MDP骨骼显像半定量检测、组织病理切片、骨密度检测、形态计量分析、血清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血清钙素(BGP)检测。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结果骨质疏松对照组和量减少组99mTc-MDP骨骼显像半定量检测均见椎体、股骨头、膝关节等放射性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血清BALP、BGP等其他各项检测指标也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但量减少组股骨中段摄取99mTc-MDP未见显著增高(P>0.05),组织病理切片与股骨头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形态计量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论99mTc-MDP骨骼显像所示股骨中段(长骨)摄取骨骼显像剂99mTc-MDP的比值差异,结合骨密度降低不明显,可提示为早期量减少阶段,为临床提供在早期量减少时进行干预防治的参考依据。

  • 标签: 99MTC-MDP 骨骼显像 骨代谢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 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1月在卫生保健中心接受检查的 54例周围型肺癌为主要对象,根据时间顺序对其进行分组,每组 27例。对照组采用 X线检查,观察组采用 CT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 100%,对照组为 85.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上,相对于 X线, 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小病灶的状态和内部结构,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型小肺癌 CT影像学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通过对髋关节正位平片的检查和测量,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性关节病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共69个髋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测量其CE角(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角)和髋顶切线角。结果:CE角最大27°,最小25。,平均11.2°。sharp角最大59°,最小49°,平均55.6°。髋顶切线角全部为零度和负角,零度28髋,负角41髋。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为髋臼顶及边缘骨质增生硬化,髋臼和/(或)股骨头囊变,以髋臼更为明显。结论:X线正位平片可良好地显示髋关节结构,结合CE角、sharp角、髋顶切线角等相关测量,骨盆正位片目前仍是放射科诊断髋臼发育不良并性关节病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 标签: 髋脱位 骨关节炎 X线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颅底侵犯(skull-baseboneinvasion,SBB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男性57例,女性26例;年龄为16~72岁)初诊未治且由病理学检查证实的NPC患者,比较头颅99mTc-MDPSPECT/CT图像与鼻咽部MRI图像。另设正常对照10例,仅进行头颅SPECT/CT。计算SPECT/CT图像矢状面颅底异常浓集最高计数区域与高位颈椎体处比值(L/S),L/S>1视为SBBI。以临床和鼻咽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SPECT/CT及MRI判断颅底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随访确诊为NPCSBBI的患者有64例。MRI检查真阳性64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18例;SPECT/CT检查真阳性60例,假阳性3例,真阴性16例,假阴性4例。61例患者在MRI和SPECT/CT上均表现为SBBI。MRI诊断NPCSBBI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100%、94.74%、0及5.26%;SPECT/CT的相应指标分别为93.75%、84.21%、6.25%及15.79%。结论:SPECT/CT与MRI诊断NPCSBBI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但对各的诊断效能不同,尤其在颞骨诊断上有差异。

  • 标签: 鼻咽癌 颅底骨侵犯 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进展期非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疗效评估常采用基于影像学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RECIST)。随着肿瘤靶向治疗等新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很有必要深入了解现行及修订的RECIST影像学评估指标与内容,做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本文就RECIST在NSCLC疗效评估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影像学评估
  • 简介: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全身显像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显像表现,并与对应的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核素全身显像阳性率为91.1%(82/90)。多发病灶者占93.9%,主要分布于肋骨、胸骨、脊柱和盆,其中热区(浓聚区)病灶占87.0%,热区与冷区(减低区)共存病灶占13.0%;单发病灶者占6.1%,分布于肋骨、颅骨、髂骨、股骨。X线、CT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4.1%(25/39)、94.9%(37/39)、97.4(38/39)。X线与CT和MR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显像诊断阳性率与CT和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显像、CT和MRI联合诊断阳性率为100%(39/39)。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显像阳性率高,结合MRI或CT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阳性率。

  • 标签: 全身骨显像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颌造釉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造釉细胞瘤,均行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后处理,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5例病灶位于下颌磨牙区、4例位于下颌体部、2例位于上颌。多房型6例,其中3例呈肥皂泡状、3例呈蜂窝状。性房间隔可完整或不完整。单房型5例。5例有不同程度牙根吸收。11例病灶均可见周围骨质呈膨胀变薄。7例病灶可见囊壁周围骨质缺损,无硬化缘;2例穿破邻近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1例侵及上颌窦,5例侵及下颌管。6例病灶呈均一囊性密度,4例呈软组织密度,1例术后10年复发病例呈囊实混杂密度。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可直观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周围骨质破坏、牙根吸收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立体解剖关系,对提高造釉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为制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造釉细胞瘤 颌骨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
  • 简介:目的:评价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在肿瘤患者肋骨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行SPECT/CT融合显像并经随访明确诊断为肿瘤肋骨转移的21例患者共42个病灶,以及明确诊断为肋骨损伤性病变的12例患者22个病灶,病灶对侧的正常肋骨作为对照,测定SUVmax,采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SUVmax平均值为24.05(SD=11.84),对照组为5.25(SD=1.63),损伤组为13.71(SD=5.61),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肋骨病变(转移、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最佳诊断阈值为7.96,灵敏度为95%;肋骨病变中,肋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阈值为20.45时其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91%。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中SUVmax值可作为肿瘤肋骨转移的辅助诊断依据。

  • 标签: 肿瘤转移 SPECT/CT 标准化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