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功能成像在针灸领域的研究是近10余年来的热点之一,重点在针刺穴位效应,如穴位特异性、得气等。近年来,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脑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普遍,本文予以简要介绍。1经络功能成像研究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 标签: 脑功能成像 针灸 脑效应 综述
  • 简介:针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及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1-2],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3].但笔者在审稿及文献阅读过程中发现,部分研究者在研究思维上存在一些误区,研究方法也有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结果的分析及研究深度.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谈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反思,希望能对当前针灸功能研究的思维拓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针灸 脑功能 反思
  • 简介: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探究针刺太冲穴治疗眼疾的现代科学机制.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交替针刺视觉相关穴位--太冲穴及假穴,1.5TMRI采集数据,SPM2软件处理后获得2个针刺任务的个体及组激活图;组激活图若见视皮层激活,计算激活点的信号强度,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组激活图针刺太冲穴见视皮层激活,而假穴未见激活;针刺太冲穴双侧视皮层激活点信号强度均较强,且均为针刺侧激活强度强.个体激活图针刺太冲穴9例视皮层激活;假穴6例.结论:BOLD-fMRI研究中发现针刺太冲穴激活双侧枕叶视皮层(BA18),负责较高级视觉过程,且针刺侧视皮层激活强度强,为中医针灸治疗眼疾提供了一种解释.

  • 标签: 针刺 太冲穴 磁共振成像 视皮层
  • 简介: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之一。fMRI是目前无创伤性的研究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针刺镇痛引起的相关区活动变化。本文简要回顾疼痛及镇痛的解剖生理机制,对针刺镇痛所引起相关功能区的整合及调控机制进行总结,并就得气等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针刺镇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大脑的功能偏侧性在近一个半世纪中,经历了从被人们发现到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近年fMRI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功能偏侧性的研究中,更多的功能被发现存在偏侧性,主要存在偏侧性的功能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及语言功能。功能偏侧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脑功能偏侧性及其影响因素的fMRI研究,提出应深入研究利手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为功能偏侧性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优势半球 大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疗效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所认可,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使无创性研究针灸对人脑活动的效应成为可能,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脑功能成像 针灸 研究进展
  • 简介:转移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脑肿瘤的15%~30%[1];全身各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脑部,其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常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MRI对肺癌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2012年11月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为肺癌转移瘤3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肺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兔微出血模型的建立,比较MRI不同序列对微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并对各序列显示体积及大体病理体积进行测量,探讨SWI对微出血灶的影像放大效应。方法:选用12个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实验组(35只)。对照组钻孔、进针、不注血;实验组钻孔、进针并注血,分别于注血完成后1h(超急性期)、48h(急性期)、15d(亚急性期)、35d(慢性期)行MRI规定序列扫描及各期病理标本取材,对照观察影像与病理表现,并测量体积。结果:SWI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出血灶检出率高,分别为100%、70.59%。SWI对实际微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平均放大率为(1.74±0.77)倍。结论:SWI比常规序列对微出血灶检出率高,是检查颅内微出血灶非常敏感的序列。SWI对微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可夸大微出血灶的实际体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模型 动物
  • 简介:橄榄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bellaratrophy,OP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明显的桥和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通常靠病理确诊,但病理诊断又难以在患者生前进行。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及MRI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

  • 标签: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 磁共振诊断
  • 简介:目的:观测正常新生儿容积,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提供正确的CT解剖数据。方法:从行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中选取42例无异常发现者的CT图像进行测量,利用容积测量软件,用等灰度法均匀涂布所选区域,测量项目为容积9项。结果:获得新生儿容积9项指标的平均值,全容积(419.15±5.33)cm3,左侧大脑半球容积(187.62±2.91)cm3,右侧大脑半球容积(187.61±3.38)cm3,左侧小脑半球容积(17.15±1.05)cm3,右侧小脑半球容积(16.99±o.85)cm3,左侧侧脑室容积(3.76±0.07)cm3,右侧侧脑室容积(3.75±0.08)cm3,第三脑室容积(0.22±0.01)cm3,第四脑室容积(0.24±0.01)cm3,左右大脑半球容积、左右小脑半球容积及左右侧脑室容积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MSCT可准确测量正常活体新生儿容积,从影像学角度认识正常新生儿容积的解剖。

  • 标签: 新生儿 脑容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摄影测量法
  • 简介:目的:通过家兔颅脑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分析,了解针刺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自体血栓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家兔模型,电针刺激督脉经穴"百会"、"水沟"治疗,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组织血管内血流灌注和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区组织的血灌流量,降低缺血区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电针刺激后各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能有效改善脑部血灌流量、改变了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减少脑梗死发作后引起的脑水肿、从而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有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电针 动态CT 时间-密度曲线 血脑屏障 家兔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患者转移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8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类型肺癌患者转移CT资料,从病灶的数目、密度、囊变、出血、瘤周水肿等几个方面分析。结果:鳞癌转移男性多发,平扫多呈高密度,重度水肿率、囊变率较高;腺癌转移女性多见,平扫多呈低密度,瘤灶出血较多,囊变率低;未分化癌无性别倾向性,平扫呈高密度,水肿较轻,瘤灶几乎无囊变及出血。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转移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性。

  • 标签: 肺癌 转移 影像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病(NBE)脑损伤的MRI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NBE患儿头部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33例颅脑MRI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T1WI高信号,17例T1WI高信号同时累及底丘脑或丘脑腹外侧;T2WI均呈等信号,T2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改变.12例1~3个月随访复查颅脑MRI,4例T2WI呈对称性稍高信号,临床上有脑损伤后遗症改变;8例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上也未见明显神经异常症状.结论:新生儿NBE颅脑MRI苍白球区有特征性表现,即急性期为苍白球对称性T1WI高信号,慢性期为对称性T2WI稍高信号,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标签: 核黄疸 磁共振成像 苍白球 婴儿 新生
  • 简介:超急性期内血肿的CT、MR表现文献多有报道,而关于低场MR的报道国内较少.我院自1997年以来经夜间急诊MR检查诊断为超急性期内血肿并经临床证实22例病人,现结合文献对其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探讨如下.

  • 标签: 超急性期 脑内血肿 低场 MR表现 诊断价值 MR检查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基于体积参数的蛋氨酸(methionine,MET)PET显像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胶质瘤患者的METPET图像并以此图像数据为基础计算相应的体积参数。结果:基于METPET图像的体积参数在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分级的胶质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当包括少突胶质细胞瘤时,WHOⅡ级与Ⅲ级胶质瘤之间体积参数差异不显著。结论:基于METPET的代谢体积参数对胶质瘤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实际应用时应注意考虑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特殊摄取情况。

  • 标签: 蛋氨酸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分析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胶质瘤的1H—MRS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38例,按照WHO分级(2000)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GESign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选择波谱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胶质瘤的1H—MRS表现:肌酸(Cr)无明显变化;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下降,胆碱(Cho)增高,变化的程度由肿瘤级别高低决定;低级别、高级别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NAA/Cho、Cho/Cr、NAA/Cr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结论:1H—MRS与MRI相结合能提高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1H—MRS可评价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 标签: 脑胶质瘤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代谢
  • 简介: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方向与常用诊断措施,CTP全灌注成像的效用作出研究。方法:研究在我院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具体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8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32例,均实行CTP全灌注成像,依据检查结果,将所有研究人员划分为良好组(80例)、不良组(52例),将各组患者过程中的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与脑卒中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良好组在过程中rMTT、rTmax低于不良组,rCBV、rCBF高于不良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良好组在过程中对脑卒中的阶段性改善成效及患者的总体预后评价,均高于不良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CTP全灌注成像可有效对缺血性脑卒中准确评估,从而确保后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可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CTP全脑灌注成像;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及其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瘤,将其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3D重建.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25个,其中2例为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可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期后循环可逆性病综合征(reversibleposteriorencephalopathysyndrome,RPES)的MRI诊断价值及与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于发病后2~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RPES提供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 标签: 妊娠 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全灌注成像诊断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价值。方法:收集115例经MRI证实的急性及亚急性期单侧幕上新发脑梗死作为实验组,均除外小脑及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选择同期无颅内疾病且无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在症状稳定期行320排CT全灌注扫描,运用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血流量(CBF)、血容量(CBV)4个参数评估全灌注改变。结果:实验组诊断出45例CCD,且4个参数图谱发现CCD的比率为MMT>TTP>CBF>CBV。对照组两侧小脑半球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全灌注成像可有效诊断脑梗死后CCD,且MTT对于发现CCD最敏感。

  • 标签: 脑梗塞 灌注成像 交叉性小脑神经技能联系不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