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对于癫痫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卡马西平治疗,给予观察组奥卡西平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癫痫患者给予卡马西平与奥卡西平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奥卡西平临床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佳,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 颞叶癫痫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颌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1月接收的92例184侧颌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92侧。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的颌关节间隙、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关节间隙总体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而观察组则可清晰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显像和螺旋CT对于颌关节重建的关节间隙影像的情况近似,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方面的显像优势显著,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颞颌关节疾病 关节间隙 关节盘 关节腔积液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下颌关节对称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成人下颌偏斜患者45例,均给予SPECT-CT检查,观察各部位放射性强度结果,并对聂下颌关节对称性情况观察。结果放射性强度观察,各部位包括下颌升支、下颌角与髁突等,偏斜侧强度与对侧强度比较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关节对称性变化观察比较,髁突前倾斜面倾斜角、髁突前斜面长度与髁突前后径等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如髁突内外径、髁突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后斜面长度以及髁突高度等双侧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关节在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中,偏下侧与对侧有一定形态学差异,应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

  • 标签: 成人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对称性 骨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康复护理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并将同期收治的痴呆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护理工作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后,实验组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住院感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 临床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老年痴呆会持续性损害患者智能和社会活动能力,且病情会不断加重,危害性较大。当前,临床上仍未寻找到有效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法,但均重视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干预和认知康复训练。文章对临床上针对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老年痴呆 护理干预 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7日~2017年7月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痴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只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53例,采用针对性的系统护理,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精神状态(MMSE)评分(20.28±2.76)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43.15±7.24)分;对照组MMSE评分(16.84±2.07)分、ADL评分(33.58±6.73)分(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应在强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老年痴呆 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痴呆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临床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老年痴呆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作为其临床症状,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成很大威胁,对家庭产生较大负担。本文就老年痴呆的病因和主要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在探索老年痴呆新药治疗方面有所帮助。

  • 标签: 老年痴呆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大肺炎康复的护理体会的效果,并为患者护理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大肺炎儿童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施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的方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护理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观察组护理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上要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同时在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都要少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结论在儿童大肺炎康复的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加强康复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够提高儿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大叶肺炎康复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痴呆照顾者进行护理指导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间,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共50例。建立老年痴呆患者个人档案,从睡眠、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如厕、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对老年痴呆照顾者进行护理指导,并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指导效果。结果指导后的睡眠状况为(1.51±0.34),而指导前患者的睡眠状况为(2.38±0.58)。其睡眠质量呈现显著效果。同时,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等,均比指导前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后的进食情况为(9.95±1.39),而指导前患者的进食情况为(5.16±1.04)。其进食情况呈现显著效果。同时,洗澡、修饰、穿衣以及如厕和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情况,均比指导前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指导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患者进食、洗澡以及修饰、穿衣、如厕、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护理指导的方式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老年痴呆 照顾者 护理指导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进食困难是老年痴呆患者较为常见的表现,也是老年痴呆患者治疗中的重点关注问题。本研究就老年痴呆患者进食困难评估量表进行了综述,并对患者护理干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老年痴呆患者进食困难临床护理过程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痴呆 进食困难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痴呆症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优质护理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后行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记忆思考能力得分情况。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后,行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记忆思考能力得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痴呆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促进其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痴呆症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切单开颅手术在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前颅底肿瘤患者随机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使用冠切单开颅手术切除前颅底肿瘤,对照组行经入路开颅手术,手术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有明显差异,行冠切单开颅手术组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术前(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数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切单开颅手术能够有效切除前颅底肿瘤,且复发率较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开颅手术 颅底肿瘤 疗效对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新生儿经腋静脉、贵要静脉和浅静脉PICC置管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新生儿121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分成3组,腋静脉组(n=29)患儿经腋静脉进行PICC置管,贵要静脉组(n=35)患儿经贵要静脉进行PICC置管,浅静脉组(n=57)患儿经浅静脉进行PICC置管,比较3组置管方式的临床情况。结果腋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55%,贵要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43%,浅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2.98%,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患儿穿刺时间短于贵要静脉组、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并发症率20.69%,贵要静脉组并发症率28.57%,浅静脉组并发症率10.53%,浅静脉组患儿并发症率低于腋静脉组、贵要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静脉、贵要静脉以及腋静脉三种方式各具优劣,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安全、适宜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 腋静脉 贵要静脉 颞浅静脉 PICC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护理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老年痴呆患者,区分护理方式,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接受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护理状况如认知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并比较。结果对比ADL、MMSE评分,干预前P>0.05,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对比两组SSRS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可将整体护理干预应用到老年痴呆患者中,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值得应用。

  • 标签: 认知功能 老年 痴呆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高龄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痴呆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高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高龄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老年痴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26例老年患者中,采用头针疗法的26例,体针疗法患者34例,水针疗法的29例,针药结合治疗的61例,两种及以上疗法的76例;针灸治疗后患者在智力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结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智力及生活能力,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减少患者承受的精神折磨,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因此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在临床应用中极为重要。

  • 标签: 针灸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2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26例老年患者中,采用头针疗法的26例,体针疗法患者34例,水针疗法的29例,针药结合治疗的61例,两种及以上疗法的76例;针灸治疗后患者在智力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结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智力及生活能力,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减少患者承受的精神折磨,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因此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在临床应用中极为重要。

  • 标签: 针灸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无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状况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不仅用药安全可靠性高,还能降低西药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 中西结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痴呆治疗中应用盐酸多奈哌齐,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老年痴呆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MMS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7.08%,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老年痴呆治疗中应用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盐酸多奈哌齐 老年痴呆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其中A组109例为非血管性痴呆患者,B组110例为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历进行比较。结果在一般资历方面,除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结果显示,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其基底节、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工作、烟酒史、脑梗死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可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