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方法抽取我科自2014年的8月~2017年的1月所诊治的95例脑血栓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施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的IMT值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更加明显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能起到非常满意的效果,能帮助患者调节血脂,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保障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分别进行口服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改善精神缺损,提升治疗效果,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脑血栓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相关指标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3月-2018年2月90例脑血栓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脑血栓治疗效果;住院治疗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指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脑血栓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治疗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指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指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效果 相关指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择9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47例,对照组为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38%与对照组4.2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栓治疗中选择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增加药物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分析疗效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入组54例我院脑血栓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数字表法分组,纳入实验组的27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纳入对照组的27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疗效及对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粥样斑块面积(1.43±0.08)cm2、治疗总有效率92.59%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动脉粥样斑块面积。

  • 标签: 脑血栓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疗效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一的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比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更高、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血栓患者选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9月~2018年02月收治的11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病情治疗药物期间,对照组(55例)选择阿司匹林药物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55例)选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完成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脑血栓患者用药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斑块面积以及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脑血栓患者用药总有效率(78.18%)对比,观察组(98.18%)提升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脑血栓患者斑块面积以及IMT展开对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患者在进行用药治疗期间,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对于患者用药疗效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斑块面积以及IMT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脑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动脉斑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匹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匹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匹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前对照组与实验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1周、2周、4周时的NIHSS评分有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方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栓 神经功能缺损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上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再服用其他治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功能四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这表明对于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血栓 生活质量
  • 简介:动脉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大多采用抗血小板药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报道显示,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15%~44%。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监测手段,抗血小板药未能在一些患者,尤其是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寻找最佳的阿司匹林抵抗实验诊断方法,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实验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实验监测 动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肠溶片与阿司匹林普通片剂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32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用药种类分为普通阿司匹林片组(60例)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组(72例)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统计以及分析比较不良反应。结果两种药物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刺激所致不良反应多见。阿司匹林肠溶片组出现腹胀以及上腹不适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78%,显著低于普通阿司匹林片组的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更安全性,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普通阿司匹林片相比更少。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普通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4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50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9例(38%)为胃肠道反应,14例(28%)为过敏反应,8例(16%)为水杨酸反应,6例(12%)为瑞氏综合征,3例(6%)为肝损害。以上患者发生不良发应后均立即停止用药,给予对症处理后以上症状自行消失。结论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但也会发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应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和途径正确,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阿司匹林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时使用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ABCD3-Ⅰ评分均低于4分,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40例对照组和42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观察组使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低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治疗肺心病临床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肺心病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作随机分组处理,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连续2个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与63.3%(19/3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肺心病临床缓解期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病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阿司匹林 肺心病 缓解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次研究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88例,根据患者之后采用的护理康复情况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共有38例患者。观察组共50例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了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经过相应的护理之后的康复率、致残率以及患者的Barthel评分和Fegl-Mev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康复率、致残率以及患者的Barthel评分和Fegl-Mevyer评分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且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 康复护理 致残率 康复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统计验证中笔者参考治疗方式的不同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以及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为参照组(n=40例)以及实验组(n=40例),将实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31.54±6.24)、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与参照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P<0.05,统计学研究差异存在。结论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老年冠心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56例,以计算机表法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参照组(n=28),以及实施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研究组(n=28),比较两组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效果。结果研究组t-PA(0.71±0.34)AU/mL、PAI-I(0.46±0.35)U/mL、APTT(29.24±5.57)s、血小板计数(184.24±55.21)×109/L、纤维蛋白原(2.14±0.56)g/L、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素 阿司匹林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