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计划镇静镇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ICU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静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计划镇静方式,对比两组患者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计划镇静镇痛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 标签: 机械通气 计划镇静镇痛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急诊护理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在 2017年 11月— 2018年 8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并进行护理恢复的 64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将进行本次研究的患者自由分和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 32例患者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 32例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急诊护理方法。经过两种护理方法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32例患者经过急诊护理干预后在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2例患者, P< 0.05。 结论:急诊护理干预方法运用于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比较显著,同时能够获得较高满意度,因此该种护理方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镇静安眠 中毒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医学镇痛和镇静临床治疗的评估与监测方法、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15年1月到17年12月在我院重症科需镇痛镇静治疗的226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有11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新的镇痛和镇静临床治疗的评估与监测规范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就患者的镇痛镇静不足以及过度情况发生率来看,干预组明显低对照组低。结论

  • 标签: 重症患者 镇痛治疗 镇静治疗 评估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法在 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的效果。 方法 运用随机分组法,将入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ICU的 100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 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镇痛、镇静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由镇痛镇静控制小组确定镇痛镇静目标:镇静目标 RASS: -2 ~ +1分,镇痛目标:神志不清患 BPS: <3分,清醒患者 NRS <4分,每 2小时对患者行 RASS评分及疼痛评分评估,并调整药物剂量,晨间唤醒。 结果 观察组患者 ICU住院总天数、气管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中使用 PSA可以更好地达到镇痛镇静的目的,并防止过量使用镇痛镇静剂,减少病人痛苦,减少住院时间,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 标签: 机械通气 程序化 镇痛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Ramsay镇静评分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10月-2017年11月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84例患儿运用镇静的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他们分为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后镇静深浅的评估,对照组患儿由医生进行主观判断,研究组患儿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对比两组患儿镇静后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患儿一般资料和咪达唑仑的用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镇静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儿咪达唑仑的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amsay镇静评分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患儿镇静期间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Ramsay镇静评分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的临床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依据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61例。在手术进行前,试验组应用右美托咪定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对照组则应用丙泊酚药物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5min以及麻醉后10min的SBP,DBP,HR,SpO2。结果试验组麻醉后5min及10min的SBP,DBP,HR,Sp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镇静药物相比,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全身麻醉 镇静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基础干预,实验组予急诊护理对策。比较两组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知识掌握度;护理前后患者生命体征、昏迷程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知识掌握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生命体征、昏迷程度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昏迷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对策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者对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知识的认识,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 急诊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镇静镇痛治疗在心源性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月7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对A组治疗,采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对B组治疗,采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镇静镇痛对C组治疗,对比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B、C三组患者的心源性哮喘症状缓解率分别为45.0%、60.0%、90.0%,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65.0%、95.0%,C组治疗效果最佳;C组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依从率(90.0%)明显高于B组(70.0%),C组患者再插管率(5.0%)明显低于B组(2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源性哮喘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镇静镇痛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同时还能提高其对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和整体疗效,进而能够降低其转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几率。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镇静镇痛 心源性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重症肺炎镇静作用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小儿重症肺炎80例,ASAⅡ—Ⅲ级,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7(5.10±1.35)岁,体重12-25(18.29±4.02)Kg,ICU住院时间5-16(6.49±1.86)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A组);右美托咪定-1组(B组)、-1组(C组)、-1(D组),每组20例;给药方法为A组给预0.9%生理盐水,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72h);右美托咪定100ug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浓度2ug/ml),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30min,再根据镇静状况及生命体征调整输注速度、维持时间<72h。观察指标①采用随机双盲,专人评估给药后30min时镇静深度和镇静起效时间;采用测定BIS值和Ramsay镇静评分法进行评价,理想的镇静深度为BIS值60-80和Ramsay评分2-4分。②记录给药前5min,给药后30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数值。③记录不良反应,如严重的低血压(下降值>基础值20%),严重的心动过缓(<80次/min)。结果起效时间与药物用量正相关,3组随着用量增加起效时间D组→C组→B组依次延长;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后30min镇静深度BIS值及Ramsay评分,与药物用量正相关。3组随着剂量递增,Ramsay评分逐渐增高,B组→C组→D组依次增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IS值逐渐降低,B组→C组→D组依次降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前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镇静后的3组患儿HR、MAP、RR均用药前下降,与用药量正相关性;B组→C组→D组依次降低。D组HR、MAP、RR下降较明显,与A组及用药前5min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和C组HR、RR较用药前5min正常值范围内下降(P<0.001),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MAP较用药前5min正常值范围内下降(P<0.001),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用药后30min时较用药前5min上升,B组和C组上升明显,D组不明显;B、C两组与A组及用药前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D组与A组和用药前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2ug.Kg-1、0.4ug.Kg-1、0.6ug.Kg-1用于小儿重症肺炎均有不同程度镇静作用,而0.4ug.Kg-1镇静作用佳,循环呼吸相对稳定,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剂量 右美托咪定 小儿 重症肺炎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两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统计数据对比(P>0.05),两组数据差距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3天,试验组镇静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护理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可有效实现镇静镇痛目标,快速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谵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PSA NICU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镇静与镇痛对预防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意义及重要性。方法将2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行常规处置,观察组100例行有效镇静镇痛处理,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病人行有效镇静镇痛可缩短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 标签: 镇静镇痛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镇静护理用于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镇静护理方法予以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镇静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护理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无论是在一次检出例数,还是在两次检出的例数上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镇静护理应用于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优化了检查结果,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 标签: 综合镇静护理 磁共振成像检查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中文版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提高护士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谵妄状态(PECTD)的识别率。方法对350例MECT呼吸恢复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我国《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手册》ICD-10谵妄诊断,护士根据RASS评估PECTD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PECTD发生率与诊断、性别、服用药物无关,与年龄差异有关,≥55岁的患者更易发生。结论RASS评估PECTD有良好的信度和诊断效度,有效提高了护士对PECTD的识别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减少风险的发生。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谵妄状态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镇静镇痛在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于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6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程序化镇静镇痛处理。结果研究组术后1d、3d、5d镇静评分、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镇静镇痛在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镇静、止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借鉴普及。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 重症监护室 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采取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所接收的128例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各组分别为32例。按照使用右美托咪啶的剂量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组,甲乙丙组三组均在术前10min注射0.5μg/kg,随后每小时分别给予0.4、0.6以及0.8μg/kg维持输注,选择同期接受0.06mg/kg咪达唑仑静脉泵注患者作为丁组,随后每小时按照0.04mg/kg维持输注,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不同时点对于硬膜外麻醉组织的满意效果、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泵注镇静药物20min(T3)后,丁组的心率指标均低于其他三组;静脉泵注10min(T2)后,四组患者的心率指标均低于入室时(TO),T3和静脉泵注40min(T4)后,丙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的麻醉方式,使用量控制在每小时<0.8μg/kg较为适宜。

  • 标签: 经腹子宫全切术 不同剂量 右美托咪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口腔诊疗不配合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口腔诊疗的不配合患儿纳入本次研究,总计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均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儿接受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辅助治疗,参照组患儿则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6%,参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则仅为76%,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为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参照组患儿并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为P>0.05。结论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实施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治疗疗效,并且其安全性较高,患儿服用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 口腔诊疗 不配合 儿童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在无痛胃肠镜镇静麻醉与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于该院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共164例,ASAⅠ~Ⅱ级。将其临床资料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艾司洛尔0.5mg/kg,为观察组患者则给予1.0mg/kg艾司洛尔。比较两组静脉麻醉用药的使用剂量,比较两组入睡时间、留观时间以及清醒时间;比较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除T0外其他各时段HR、MAP、SO2等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时段指标幅度波动较小;观察组用药后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少;观察组手术检查时间(18.2±2.9)min较对照组(26.4±3.5)min更短。上述所有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剂量选择上给予1.0mg/kg艾司洛尔可提高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术中意外情况,从而缩短检查时间。

  • 标签: 艾司洛尔 无痛胃肠镜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吗啡联合咪达唑仑对急危重症患者ICU内镇痛镇静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ICU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咪达唑仑联合曲马多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咪达唑仑联合吗啡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Ra-masay评分、VA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的Ra-masay评分、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持续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持续通气时间,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结论对ICU急危重症患者予以咪达唑仑联合吗啡治疗,起到了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持续通气时间,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 标签: 吗啡 咪达唑仑 ICU急危重症患者 镇静 镇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躁动病人使用在镇静剂后,给予耳穴埋豆治疗联合丙泊酚,右美托咪啶镇静治疗,可以延长镇静时间,增加镇静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取2017年1月-6月转入ICU伴有躁动的患者共12例予耳穴埋豆与丙泊酚联合镇静治疗,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患者进入睡眠后给予右美托咪啶泵入,泵入速度0.3-0.6ug/kg.h,维持患者的镇静状态。在经过RASS镇静评分评估后,使用耳穴埋豆联合镇静剂治疗的患者,镇静时间明显比单纯使用镇静剂治疗时间延长,未出现呼吸抑制,镇静过深等不良反应。

  • 标签: 耳穴埋豆 镇静 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