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4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功能锻炼,实施前膽性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降低髋内翻发生率。结果24例患者术后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原有内科病患者病情稳定,术后3~6个月随访,手术效果较满意,复查X线照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脱出。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做好手术后护理,提高骨科专科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更佳,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同手术方法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机以及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在发病3d内接受PFNA术,对照组(n=30)在发病3d以后接受PFNA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3d内实施PFNA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佳的手术时机,对于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9例,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并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中,结合患者骨折类型、耐受情况,主要以多枚斯氏针、Ender钉、加压螺纹钉、角状钢板、Gamma钉、Richard钉等方法为主。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颈干角平均127.5°。其中优、良、可、差分别为62例、37例、8例、2例,优良率90.83%(99/109)。住院期间,出现髋内翻2例、腹泻2例、螺钉脱出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50%(6/109)。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围术期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内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钉内固定 短钉内固定 股骨 随内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4例/组,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而对照组患者为16.0%,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钉内固定 短钉内固定 股骨 随内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安全性,但PFNA固定治疗可缩短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PFNA固定 ALP固定 老年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骨科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40例采用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此次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月来滨海新区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责任医生管理的90例患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的模式,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改善情况良好为76.7%,一般为16.7%,差为6.6%,对照组良好为26.7%,一般为50%,差为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有助于慢性病患者提高依从性,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起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社区 慢性病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1年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为9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率为5.0%,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率为3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但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更少,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患者4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比分析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PFNA内固定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均比对照组短,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中采用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措施,能缩短患者的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提高了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微创锁定钢板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创伤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对老年股骨大转子骨折的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2日至2017年3月22日期间我院老年股骨大转子骨折50例患者,抽签化分组,即25例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97.85±1.24)分、躯体功能(96.31±2.16)分、物质生活(95.38±2.64)分、社会功能(96.85±1.74)分、总有效率(96.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大转子骨折患者实施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老年股骨大转子骨折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44例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54%,对照组为24.99%,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73%,对照组为77.27%,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可大大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围术期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一种,临床上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不愿意手术常采取保守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人普遍住院时间长,需要床上静养,长期静脉受压,血液回流不畅,血液高凝状态,常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用压力抗栓泵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保守治疗 压力抗栓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有高血压合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平均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试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参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分别为(0.95±0.13)和(1.06±0.13),明显短于参照组数值,组间数据对比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讨论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实行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减轻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并发动脉硬化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的老年高血压并发动脉硬化的患者124例为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划分,给予参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或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压变化。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2.13%,即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比研究组低,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当没有进行分别治疗前,患者组间数据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两组患者分别治疗之后,全部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均得带明显下降,而参照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下降幅度均小于研究组患者,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治疗而言,应用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并降低动脉硬化的各项指标,可具有临床推广的作用。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动脉硬化 阿托伐他汀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