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症状的临床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观察、分析、评价,均作出明确诊断,其中抑郁症16例,强迫症8例,癔症6例,精神分裂症10例,均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疗效满意。结论观察、分析精神症状,为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明确的诊断有助于对精神障碍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精神症状 精神障碍 诊断
  • 简介:摘要精神症状,或称精神障碍,ICD-IO中特别指出“障碍”,避免使用疾病和“病患”,但障碍是一个不精确的术语,可以包括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心理障碍。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症状表现与临床诊断。

  • 标签: 精神症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首发或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017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或未经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名,口服利培酮控制精神症状,共观察6周,所有入组被试于入组时及干预6周后均由专业的神经心理测量技师对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查。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分析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后患者WCST测评结果(RA、CC、RC、RE、RF、RP、RPE、NRPE、FM)分值无显著性差异(t=1.018,0.000,-1.197,1.661,-0.471,1.394,1.423,0.440,-1.673,P均>0.05);干预6周后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均显著性降低(t=48.441,40.668,29.602,52.761,P均<0.001);干预前RA与阳性症状分正相关(r=0.403,P=0.014),余WAST各项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无关;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正相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有效。

  • 标签: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样本来源于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登记的数据库,共选取AD患者129例。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所有被试者精神症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功能状况。依据MMSE评分将被试者分为轻度(MMSE≥20,46例)、中度(MMSE=11~19,59例)和重度(MMSE≤10,24例)3组。采用因子分析了解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差异。结果①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因子分析,得到3个症状群,分别为精神病性症状、额叶释放症状和情感症状。②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相关因素NPI精神病性症状因子、额叶释放症状因子评分与ADAS-Cog记忆、语言、操作能力和注意力等因子分及ADL评分与呈正相关(r=0.28~0.47,P<0.05),NPI情感症状因子分与ADAS-Cog语言和操作能力因子分呈正相关(r=0.19,0.24;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精神病性、额叶损害和情感症状为主要特征,随疾病进展而加重。认知和日常生活功能差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更严重。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行为症状 因子分析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82例作为样本,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97.56%、家属满意度97.56%;对照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82.93%、家属满意度80.49%。结论将心理护理、保护性约束、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及脑血管护理等,联合应用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患者的护理中,对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颅脑肿瘤 精神症状 电解质紊乱 脑血管痉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中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我院开展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的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以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抗痴呆治疗)20例、研究组50例。结果在治疗第4周末时,研究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周末及第8周末时,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够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低,可在临床中借鉴。

  • 标签: 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方法就国内外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论述。结果就本次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上,其发生率、性质特点、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结论尽管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国内外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统一、系统的评价方法以及研究治疗,对患者康复治疗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状 研究进展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在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西酞普兰配合小量舒必利及单用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根据HAMD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1.81%,对照组有效率66.8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行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各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西酞普兰 舒必利 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贴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精神心理症状所发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8月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精神心理问题患者100例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恢复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恢复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和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精神心理问题治疗中,耳穴贴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促进疾病好转,且治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耳穴贴压 溃疡性结肠炎 精神心理症状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450例不伴有攻击行为,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伴有攻击行为。分析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以及容易诱发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总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中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150/600)。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去院后的10天左右以内为攻击行为的高发阶段。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发病前多数存在性格暴躁等不良的性格表现,并且存在主动攻击的行为史。此外,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的BPRS评分、思维障碍评分以及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显著好对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大大的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氮平与利培酮对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按照11比例随机划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诊58例老年痴呆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接受奥氮平治疗与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w(周)、治疗后8w(周)BEHAVE-A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w(周)BEHAVE-AD总分及治疗4w(周)行为紊乱、攻击行为评分明显较低(P<0.05)。结论相比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奥氮平具有较高治疗价值。

  • 标签: 奥氮平 利培酮 老年痴呆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的内容,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对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P<0.05)。这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状 效果分析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0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利培酮)和观察组(齐拉西酮),以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为观察时间点,记录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减分率;记录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分值、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患者的执行功能。结果治疗2、4、8周后观察组PANSS总分较对照组低,治疗4周后减分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CDSS分值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随机错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率为42.86%,低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利培酮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前者近期效果更好;齐拉西酮治疗抑郁效果更优且能改善患者执行功能,用药安全性更好。

  • 标签: 齐拉西酮 精神分裂症 抑郁 执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0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利培酮)和观察组(齐拉西酮),以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为观察时间点,记录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减分率;记录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分值、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患者的执行功能。结果治疗2、4、8周后观察组PANSS总分较对照组低,治疗4周后减分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CDSS分值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随机错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率为42.86%,低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利培酮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前者近期效果更好;齐拉西酮治疗抑郁效果更优且能改善患者执行功能,用药安全性更好。

  • 标签: 齐拉西酮 精神分裂症 抑郁 执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门诊部收治的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资料总共94例,其中强迫症患者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形式。结果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以及混合状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4.4%、23.9%以及21.7%;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以及混合状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2%、45.8%以及25%。两组患者的强迫思维比例与强迫行为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状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在临床表现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可以根据其临床差别帮助进行早期疾病诊断。

  • 标签: 强迫症 伴强迫症状 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征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症状采用HAMD进行评定,并对比其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HAMD评分都有所下降,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心理护理干预 抑郁症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症状抑郁发作的效果。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精神症状抑郁发作的患者共78例,时间段为2015.8.20-2017.8.20,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给药,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2.31%,常规组为74.36%,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的HAMD评分相比常规组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精神病抑郁发作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氨磺必利给药方式,利于改善其抑郁症状,提高用药效果。

  • 标签: 精神病 抑郁发作 氨磺必利 帕罗西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治的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高频干预组、低频干预组、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服用奥氮平,高频干预组及低频干预组合并使用rTMS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是给予伪rTMS治疗。分析三组患者的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分。结果高频干预组的患者脱落并剔除7例,低频干预组脱落并剔除1例,对照组的患者脱落并剔除2例,此次研究完成率达到了90.7%(98/108)。对比于治疗之前,高频干预组与低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对比于对照组来说,高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率更为显著,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89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实施常规护理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满意率97.78%,对照组总满意率70.45%,p<0.05;组间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对比,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临床护理中,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起到改善作用,并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深入观察。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改善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状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