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间在眼科治疗的白内障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诊治顺序和个人治疗意愿均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应用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我院常规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月、术后3月,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出现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角膜散光度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该病患者可采用本手术治疗办法。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白内障患者共有109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中30例40眼作为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颞上象限巩膜5~5.5mm小切口,并采用象限咬切法娩核,在囊袋内完成EccE+Iol的植入,设20眼为对照组,对照组运用常规切口手术方法。结果患者在手术1个月后,裸眼视力不低于0.5的患者有16例20眼,成功率超过50%;手术3个月后,患者的裸眼视力不低于0.5的为24例30眼,成功率超过70%。患者在术后眼角膜出现散光情况较少,未产生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采用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术的治疗效果好,术后的恢复效果明显,适合临床治疗的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硬核白内障 囊外摘出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外伤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白内障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患者的视力差异(1)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力<0.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在0.05~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力>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中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人工晶体前膜、前房出血等,总发生率为31.67%。结论针对外伤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与术前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的实施人工晶体植入,促进患者伤眼视力的恢复。

  • 标签: 人工晶體植入术 外伤性白内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外伤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白内障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患者的视力差异(1)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力<0.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在0.05~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力>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中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人工晶体前膜、前房出血等,总发生率为31.67%。结论针对外伤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与术前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的实施人工晶体植入,促进患者伤眼视力的恢复。

  • 标签: 人工晶體植入术 外伤性白内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15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715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未出现眼内出血、晶体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老年性白内障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行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行外伤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8月~2017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行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行外伤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前后的眼压及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眼压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眼压降低程度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显著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2月~2016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各80例。A组使用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B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术后视力情况和并发症人数。综合以上情况总结比较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A、B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疗效差异不大(P>0.05)。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各80例。A组使用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B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术后视力情况和并发症人数。综合以上情况总结比较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A、B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疗效差异不大(P>0.05)。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各80例。A组使用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B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术后视力情况和并发症人数。综合以上情况总结比较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A、B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疗效差异不大(P>0.05)。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模式用于日间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共选取200例日间白内障手术患者(200眼)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10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在此基础上接受延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组间体现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用于日间白内障手术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白内障 手术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白内障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白内障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予以研究组优质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病症知识掌握率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用于老年白内障护理中,可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预防意识。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白内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3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全程组(33例)和常规组(30例)。全程组给予全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全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97,P<0.05)。全程组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评分为(163.13±10.86)分,高于常规组的(142.09±12.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98,P<0.05)。结论做好全手术期护理工作有助于减少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生命质量。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老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日间手术术中及术后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以73例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为A组,给予术中及术后延续护理,另选取70例患者为B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A组术后1周视力≥0.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行日间手术治疗时,实施术中及术后延续护理后,可有效的提高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白内障 日间手术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临床路径在老年白内障治疗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78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9例。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老年白内障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配合临床路径进行干预指导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恢复治疗,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临床路径 老年白内障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术后护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白内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科学的的术后护理,是提高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白内障患者手术以后,科学的护理能够加快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恢复。结论通过提升白内障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对加快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白内障患者 100例 术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60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均选自2017年,共72只患眼,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视力。结果术后7d,视力>0.6共有41眼(56.94%)、视力0.3~0.5共17眼(23.61%),比术前视力有了显著改善(P<0.05)。结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建议联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妥善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 标签: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白内障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6例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63例。参照组采取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研究组的视力改善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3例(4.76%)显著低于参照组11例(17.4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白内障患者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各有6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束后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对护理干预满意情况,同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各领域护理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性白内障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