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重度烧伤后期对残余创面的处理。方法选出本科室的84例重度烧伤后期病患,视残余创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各42例,A组应用盐水浸浴,B组加用百多邦药膏外涂,对比其疗效。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是78.6%,B组是92.9%,B组比A组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B组的住院时间与创面治愈时间均比A组短,对比差异明显(P<0.05);A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是28.6%,B组是11.9%,B组比A组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盐水浸浴联合百多邦药膏外涂处理重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创面快速愈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行。

  • 标签: 重度烧伤 后期 残余创面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度烧伤治疗后期残余创面的正确处理方法,为日后重度烧伤治疗后期残余创面临床处理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102例重度烧伤病患,在采取及时治疗后和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采取药物涂抹进后行期残余创面处理)和观察组51例(在药物涂抹的基础上加用浸浴治疗机治疗)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97.74%),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1(80.39%),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患,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发生,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取及时治疗后药物涂抹的基础上加用浸浴治疗机用于治疗重度烧伤治疗后期残余创面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明显的减轻病患的症状,帮助病患有效的改善预后,从而有效的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重度烧伤 治疗方法 后期残余创面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紫外线照射辅助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短波紫外线照射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细菌清除率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换药时间小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短波紫外线照射辅助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增强细菌清除效率,并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短波紫外线照射 烧伤后残余创面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患者7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低通量血液透析器治疗,研究组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TG、血磷水平、胆固醇及残余肾功能(RRF)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TG)、血磷水平及胆固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RR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器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TG、血磷水平及胆固醇,对RRF具有较高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血液净化方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与针灸治疗对其残余尿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一整年内收治的4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均分成常规组与配合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与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内压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对比无差异存在,配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且膀胱内压力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而言,患者接受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其残余尿症状可得到较好改善,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针灸 残余尿 肌肉 电刺激仪 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应用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生理盐水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细菌清除率以及后续植皮疗效。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术联合新鲜冷冻血浆,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后续植皮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新鲜冷冻血浆 生理盐水 烧伤残余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行椎管减压术+上关节突内缘切除治疗椎管狭窄神经残余症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威海卫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0例椎管狭窄患者,均为单侧、退变性。进行常规的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上关节突内缘切除1/3-1/2。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个月和6个月随访,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40例患者腰骶部疼痛VAS评术前(8.19±0.31),术后1d(2.05±0.17)分,术后3个月(1.41±0.22)分,术后6个月(1.09±0.21)分;患者腿痛VAS评分术前(10.86±0.27),至术后1d(3.47±0.31)分,术后3个月(2.29±0.22)分,术后6个月(1.49±0.31)分,患者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患者ODI评分术前(78.69±3.27)分,术后1d(18.27±2.46)分,术后3个月(11.69±2.54)分,术后6个月(8.45±1.68)分。患者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结论椎间孔镜下行椎管减压术+上关节突内缘切除治疗椎管狭窄神经残余症状影响显著。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上关节突 椎间孔镜 椎管减压术后残余神经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发生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够使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鉴于临床应用。

  • 标签: 残余头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40例良恶性椎体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采用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90.00%,高于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进行诊断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散加权成像的漏诊率及误诊低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骨折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降低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值得研究。

  • 标签: 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良恶性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