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月经不调女性康复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在不良情绪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不良情绪评分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月经不调女性的康复效果显著,可以防止月经不调病症的继续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月经不调 心理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大环境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问题的改变,月经过少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大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人工周期疗法,但治疗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疗效确切,已凸显出自身优势。论文对临床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月经过少 中医 治疗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月经周期穴位伏安特性与血流量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选择在校大学生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肾俞双侧穴位进行测试。分别在非月经时期、月经期、月经后对所选的穴位进行伏安曲线和血区血流量测试。结果非月经期的健康女性肾俞穴伏安特性和对照点相比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月经期与月经后健康女性的伏安特性与对照点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非月经期、经期和月经之后健康女性的左肾俞穴和对照点相比穴位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小于对照点,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可以准确的体现人体血气的变化状况,同时穴区的血流灌注量丰富是穴位低电阻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临床中具备一定的疾病征兆性的提示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女性 月经周期 伏安特性 血注量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思明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月经不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人工流产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选用优思明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和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月经不调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帮助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优思明 人工流产 月经不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褐斑伴月经不调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黄褐斑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月经不调,降低黄褐斑面积,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黄褐斑 月经不调 中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78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8例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抽取治疗时间段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其中参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黄褐斑面积及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黄褐斑面积缩小,且治疗组患者黄褐斑面积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治疗中开展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使得患者的黄褐斑面积有效缩小,可在临床中借鉴和推广。

  • 标签: 中医药 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骨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骨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骨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骨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骨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老年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的趋势。针灸在治疗老年病方面效果显著,针灸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在选择穴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规律,本文主要对中医针灸治疗的规律进行综述。

  • 标签: 针灸 老年病 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滋肾调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使用滋肾调冲汤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黄体中期P(孕酮)值、HPS(基础体温BBT高温相)评分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体中期P值和HP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滋肾调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疗效显著,能够改善黄体功能和月经失调,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滋肾调冲汤 黄铜功能不足 月经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温经祛瘀汤对月经不调(寒凝血阻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方法+温经祛瘀汤治疗;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患者经温经祛瘀汤辅助常规方法治疗的效果更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更加显著,复发率亦低。

  • 标签: 温经祛瘀汤 月经不调 寒凝血阻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滋肾调冲汤联合针灸对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滋肾调冲汤+针灸治疗)及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月经提前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调冲汤联合针灸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疗效确切,且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

  • 标签: 黄体功能不足 月经失调 滋肾调冲汤 针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月经紊乱与子宫内膜血流情况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月经紊乱患者100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并且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Salle评分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月经过多亚组、月经过少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数量、Sall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FT3、FT4和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紊乱与子宫内膜数量和Salle评分存在相关性,和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月经紊乱 子宫内膜血流 甲状腺激素
  • 简介:摘要女性生殖道(femalereproductivetract,FRT)因其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黏膜免疫微环境。FRT长时间周期性的暴露于性激素,受性激素调控作用,机体抵御性传播病菌侵袭等过程需要性激素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另外FRT中有众多的微生物栖居于此,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有重大影响。阴道菌群在维持微生态平衡,发挥占位性保护和定植抗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FRT受多种因素调控女性阴道微生物群落,其中女性自身激素水平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月经周期对阴道微生态系统造成的动态变化,这是对疾病诊断和评估风险的基础。对物种组成之间更深的认识需要了解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对机体环境改变如何响应。

  • 标签: 月经周期 生殖道感染 研究进展
  • 简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校的两个特色学科——眼视光学和医学检验取得了长足的的发展,以此为案例,可以看出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与融合、教育国际化、产学研结合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

  • 标签: 特色学科 发展 高校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长期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规律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各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应用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临床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个案管理护理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骨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骨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骨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骨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骨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在医学院校中生物化学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针对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习迁移规律,介绍了利用生物化学各部分内容及之问的共同要素,构建良好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习迁移。

  • 标签: 生物化学 教学理论 学习迁移 生物化学教学 学习迁移规律 知识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内未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小儿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IgA、IgM、IgG、G3b、G4),C3b、C4红细胞免疫状态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情况。结果在急性期的观察组红细胞免疫状态各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儿在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分别为(1.06±0.12)、(0.72±0.18)、(7.23±1.9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指标;实验组患儿在急性期CD3、CD4和CD4/CD8指标为(61.43±4.86)、(40.32±4.13)、(1.18±0.15),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患儿的免疫功能,并且有部分的B淋巴细胞失调,因此积极调节小儿免疫状态,对患儿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免疫功能 变化规律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防治高血压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为高血压新药的研制提供支持。方法查找1990年至今公布的防治高血压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专利药物组成、药对配伍等规律。结果防治高血压专利常用药物中黄连、川芎、钩藤等为高频使用中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等使用较多。结论防治高血压用药规律的挖掘,可为高血压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了参照。

  • 标签: 高血压 数据挖掘 专利 用药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主要分析资料,以便更好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与它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经统计结果发现,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为28.44%,静脉滴注构成比最高,为76.12%,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最高,为33.58%,同时实验室检查有存在部分异常情况。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意识,是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后,及时实施对症治疗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