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急诊工作的特点是病情紧急、不可预见性大、病谱广、医疗纠纷多。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危重患者的管理是医疗护理活动中重要一项,而急危重患者的转运、检查环节是质量控制、减少纠纷的重要环节之一。我院从2008-01使用自行设计的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经过3a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转诊和会诊/组织和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在神经科的实践效果,拟找出更好的床旁交班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交班流程;以2017年7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实验组。以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将实施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护士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率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p<0.01)。结论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法。

  • 标签: 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活动缩短送择期手术患者与手术室交接时间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缩短送手术患者与手术室交接时间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解析导致60例手术患者交接时间延长的真正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效果确认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送手术患者与手术室交接时间由14.6min缩短至6.7min结论品管圈活动在缩短送手术患者交接时间有显著效果,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优化了工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择期手术患者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重症医学科科室在2017年1-6月实施六个月主题为“降低ICU晨间交接班缺陷率”的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ICU交接班缺陷率为24.8%,明显高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后(16.3%),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应该进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ICU 交接班缺陷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运用床旁交接班卡的效果。方法将本科室3个病区的18例护士作为实践对象,将2016年7月~2017年1月作为对照组,期间对科室护士实施传统交班模式,将2017年2月~2017年7月设为实验组,期间对护士实施床旁交接卡标准化交班模式。总结两种交班模式对交接班规范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床旁交接班不符合规范要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运用床旁交接班卡可提升交接班质量,促进护士交接班规范性。

  • 标签: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床旁交接班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老年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老年外科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取“身份-现状-背景-建议”(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护理交接班,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得分差异、医护人员对交接班认可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后,护理工作质量总得分提升至(96.14±4.93)分,较干预前有明显差异(p<0.05),医生对护士交接班认可度上升至(18.45±1.44)分(p<0.05),护士对护士交接班认可度上升至(18.39±1.76)分(p<0.05)。结论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改善老年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医护人员对此模式交接班质量的认可度高,有利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标准化沟通模式 护理交接班 护理质量 认可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病科临床护理中应用规范化交接班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老年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住院的92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n=46)、干预组(n=46)。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交接班模式,干预组患者应用规范化交接班模式,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床旁交接时间及交接班质量。结果在并发症方面,干预组低于常规组,数据分别为4.3%、17.4%,差异显著(P<0.05)。在床旁交接时间方面,干预组短于常规组,数据分别为(27.5±2.2)min、(36.0±3.3)min,差异显著(P<0.05)。在交接班质量方面,干预组评分高于常规组,数据分别为(94.7±3.1)分、(83.1±4.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病科临床护理中应用规范化交接班模式的临床效果更好,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床旁交接时间,还可以提高交接班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标签: 老年病科 规范化交接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降低危重患者晨间床边交接班漏交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通过讨论确定“降低危重患者晨间床边交接班的漏交率”为活动主题,对主题进行现况把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拟定对策并实施对策及效果确认,通过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比危重患者晨间床边交接班的漏交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危重患者晨间床边交接班漏交率从22%降至9%,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护士交接班流程,有效降低了床边交接班的漏交率,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危重患者 床边交接班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与研究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实施 SBAR 模式护理交接班的临床效用及意义。 方法: 2016 年 1 月到 12 月在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诊疗的 210 例重症患者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交接班。 2017 年 1 月到 12 月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收诊的 240 例重症患者视为观察组,采取 SBAS 模式护理交接班。比较与分析在采用 SBAS 模式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状况及临床护理质量。 结果: 经 SBAR 模式交接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度、总满意度等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显著。在实施 SBAR 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住院原因诊断、既往史、用药、过敏史、病情变化等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采用 SBAS 模式进行护理交接班可有效保障重症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综合实践能力。

  • 标签: SBAS 模式 护理交接班 急诊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