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胶质母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85例胶质母细胞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9±7.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由肿瘤所在的位置决定,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大脑共77例,位于小脑5例,位于脊髓3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大片坏死或栅栏状坏死、出现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vimentin阳性,Ki-67增殖指数>10%,网状纤维染色阴性。结论胶质母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应据此进行相应的鉴别,从而提高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滤泡辅助T细胞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淋巴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形态学上观察都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WHO分类中,淋巴没有独立的类别.而是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起归类于淋巴组织肿瘤(淋系肿瘤)中(见表1)Ⅲ。这一分类是基于淋巴细胞发育、迁移和功能表达等方面的认识。

  • 标签: 成熟B细胞淋巴瘤 复杂性:细胞形态学
  • 简介:1病例报告男,29岁.因骑摩托车被汽车撞伤后昏迷0.5h入院.既往体健,无头痛头晕及抽搐病史,无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查体:浅昏迷状态,头颅五官无畸形,无明显头皮擦伤,左眼结膜下出血,左眼瞳孔散大,6mm,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耳鼻无出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无异常.CT:右侧侧裂池及右侧大脑半球脑沟内可见高密度影,左颞叶大片低密度,边界较清,CT值平均18Hu,侧裂池显示不清.左颞颅内板下可见条形略高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受压,海马沟回受压移位,骨像未见骨折征象.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左颞叶脑梗死.临床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拟施手术:左颞颅板下减压术.手术打开左颞颅板,清除硬膜下血肿约20ml,左颞脑组织膨出,切开脑皮质,可见5cm×8cm大小肿瘤,占据左颞极及底部,呈鱼肉状,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送病理,病理报告:星形细胞1~2级.

  • 标签: 脑肿瘤/诊断 星形细胞瘤/诊断 误诊 脑梗塞/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小脑血管母细胞应用CT与MR影像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小脑血管母细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CT与MR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MR的准确性97.50%、灵敏度95.00%均高于CT,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MR特异性66.67%高于CT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在小脑血管细胞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相比之下MR检查诊断的灵敏度高、漏诊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CT MR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18F-FDGPETCT成像特征,提高骨巨细胞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骨巨细胞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PETCT检查。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骨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骨巨细胞(侵袭性骨巨细胞,易复发)。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结论骨巨细胞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骨巨细胞,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误诊 18F-FDG PETCT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苷对T细胞淋巴细胞的诱导调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黄芩苷处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AKT/ERK-MYC信号通路的表达,并用Calcusyn软件分析其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使用的药效。结果: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32±1.01)μg/mL,且其生长抑制作用呈药物浓度-时间依赖性。黄芩苷组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而这种作用可被pan-caspase抑制剂ZVAD-FMK逆转。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活化剪切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均上调,AKT/ERK-MYC通路被抑制。此外,黄芩苷与阿霉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结论:黄芩苷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抑制AKT/ERK-MYC信号通路,并与阿霉素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黄芩苷 T细胞淋巴瘤 细胞凋亡 信号通路 协同效应
  • 简介:2001年WH0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组织系统肿瘤分类”将自然杀伤(NK)细胞肿瘤分为3种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NK/Tcelllymphoma,NKTC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其中,前两者为成熟NK细胞起源.后者属前体性NK细胞肿瘤。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后者其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而非EB病毒(EBV)相关且表达CD4、CD56、CD123及BRCA-2等pDC表型的非NK细胞肿瘤。结外NKTCL是最多见的NK细胞肿瘤.本文对NKTCL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脑膜尾征、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CT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粘膜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的病理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胃粘膜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患者10例,于2013年07月--2017年07月间收治,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予以免疫组化检测,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0例患者的胃窦部粘膜下均观察到有肿块,细胞肿瘤呈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排列比较混乱,形式表现为束状、编织状。结论胃粘膜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属于中间性肿瘤,在临床中少见,恶变潜能、复发率较低,主要组成部分为炎症细胞和梭形细胞,临床诊断时需与梭形肿瘤细胞进行鉴别。

  • 标签: 胃粘膜下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软骨细胞临床使用X线和CT诊断的效果。方法根据2006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的38例软骨细胞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他们接受X线和CT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软骨细胞是不规则或圆形,CT结果可以观察到病灶的界限为分叶半环形钙化状。使用X线检查的临床敏感度是96.77%(30/31),特异性是12.5%(1/8);CT的敏感度是97.30%(36/37),特异性是100%(1/1)。X线和CT诊断的敏感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CT和X线的特异性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软骨细胞使用X线与CT综合诊断对提升诊断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CT的特异性优于X线。

  • 标签: X线 CT 诊断 成软骨细胞瘤敏感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酒精灭活段骨复合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64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手术组与复合组,每组均为32例,手术组应用假体治疗,复合组应用酒精灭活段骨复合假体治疗,术后随访2~8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STS评分,复合组高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的优良率是78.1%,复合组是93.8%,复合组高于手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21.9%,复合组是3.1%,复合组低于手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灭活段骨复合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较单纯假体治疗相比,可明显提升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行。

  • 标签: 酒精灭活瘤段骨 假体治疗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 中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的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的10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睾丸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0例原发性睾丸DLBCL中,61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睾丸,39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睾丸。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患者均行患侧睾丸高位根治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联合化疗与放疗,患者随访5年生存率为35.00%。肿瘤患者病理表现巨检结果为灰白、灰黄色、均质、质地坚硬、鱼肉状并且无包膜;镜检结果为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现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多见,肿瘤累及部位包括白膜、附睾管、血管、精索。结论原发性睾丸DLBCL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实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等进行诊断与鉴别。

  • 标签: 原发性睾丸 DLBCL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主要由T辅助细胞17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17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表明,IL-17在DLBCL中可能起着双向调控作用。现就IL-17在DLBCL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细胞形态分型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0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利用骨髓涂片染色观察两组各形态的分析,研究多发性骨髓细胞形态分型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研究患者中患者应用CD45/SSC配合CD38+/CDl38+设门证实可疑细胞比例为1.0%~75.4%。CD38(100%)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均值为88.91%,CD56(54.0%)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均值为68.72%,CD138阳性表达率均值为69.43%。结论多发性骨髓形态分型会影响预后的效果,由于骨髓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分析患者其他临床指标从而进行评估预后。经过相应技术表明,细胞形态与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对诊断有好处,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临床中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形态 流式细胞 抗原表达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通过不同放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分析。方法以我院2013年01月-2015年2月接收治疗的92名肺癌脑转移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组)和对照组(全脑照射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组)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急性放疗反应、1、2年的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6.09%)高于对照组(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0-3级急性放疗反应分别为39、3、3、1人,对照组为40、3、1、1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观察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87%、36.96%,对照组为34.78%、26.09%,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放疗,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近期疗效更为显著,没有增加不良反应,1年预后较好,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 放疗 临床疗效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56例恶性淋巴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56例恶性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4例(HL)、非霍奇金淋巴52例(NHL),预处理采用BEAM、CBV、BEAC、TBI+Cy+VP16、BuCy+Ara-C+CCNU方案。部分病人于常规化疗、动员干细胞、移植-1d及+8d加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ANC>0.5×109/L、PLT>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9(7~12)d、10(9~15)d,无移植相关死亡发生,随访中位时间85(3~194)月,无病存活44例,复发11例,其中因疾病进展死亡6例,1例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死亡,治疗后带生存4例,1例乙肝患者移植后半年因自行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致乙肝爆发肝衰竭死亡。结论APBSCT是治疗恶性淋巴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美罗华可作为APBSCT的体内净化药

  • 标签: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CHOP R-BECHOP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患者为单发部位病变,4例患者为多发部位病变;7例患者免疫组化CD20+、CD79a+、LCA+、Ki-67+、CD10-表达均为100%;Ki-67+增殖指数60%-80%11例患者脑脊液均未见肿瘤细胞,行骨髓检查均未见骨髓浸润;10例患者起始化疗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总缓解率90%;11例患者总生存率为81.81%,2年OS率为50%,与单纯化疗的病人相比,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病人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案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首选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能带来病人生存获益。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甲氨蝶呤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