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间质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又称为弥漫实质肺疾病。是一类包括200多个病种的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于肺泡间质结构.也可累及细支气管和肺血管。IL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肺功能表现均相似。以进行劳力呼吸困难、胸部X线胸片示弥漫浸润阴影、肺功能示限制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表现为特征。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诊断 分类
  • 简介:弥漫问质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病因近180种.因此对其诊断需要宽泛且深厚的相关知识储备。总体而言.ILD的诊断涉及三个层面。第一,是否为ILD,这需要与感染、肿瘤等疾病鉴别后得出结论:第二,是哪一类ILD,明确这一点则要熟知ILD的分类:最后.也就是ILD的“归因诊断”.即通过立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引起ILD的原因。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弥漫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受累部位主要是呼吸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由于炎症弥漫分布并累及呼吸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DPB。该病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因素、有害气体吸入等原因有关。临床上.DPB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较多脓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故易与慢性阻塞肺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相混淆。DPB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弥漫小结节影.需与众多的弥漫肺疾病相鉴别,误诊率较高。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DPB的认知度是早期诊治的关键。

  • 标签: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早孕期采用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3例在我院产科检查及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孕5-10周(早孕早期)进行第1次超声检查,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孕11~13周(早孕晚期)进行第2次超声检查,并参考第1次超声结果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比较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和早孕期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的准确率。结果:33例双胎妊娠孕妇分娩后经胎盘病理检查.证实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20例.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11例.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者为2例。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的准确率为78.78%(26/33).早孕期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准确率为93.93%(31/33)(P〈O.05)。结论:早孕期2次超声法可弥补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的不足,且具有更高的判断准确率。

  • 标签: 双胎 绒毛膜囊 超声诊断
  • 简介:自1983年Davison首先提出隐源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organizingpneumonia,COP)以来已有30年。以往认为.COP是一种少见疾病,但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深入.近年来在我国教学医院诊断的COP病例并不少见。然而,COP常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和其他肺部疾病等.这些患者往往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抗菌药物治疗,误诊时间长.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由于未能及时得到诊断,部分COP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发生严重的肺间质纤维化.甚至并发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临床医师应进一步提高对COP的诊治水平.使更多的COP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肺淋巴管瘤病(diffusepulmonarylymphangiomatosis,D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1例DPL患者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开胸肺活检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和乳糜胸;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网格影;病理示肺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和扩张,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管内皮细胞CD31和D2-40阳性染色。结论:D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双肺多发结节状和网格状阴影伴乳糜胸是其主要特点,明确诊断依赖于肺活检病理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是一种经纤维支气管镜获取肺泡细胞和生化成分的广为使用且安全的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间员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诊断。随着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其对ILD的特征显示.BAL结合HRCT已成为临床常规诊断ILD的方法。201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制订发表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分析在疑似ILD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实践指南.进一步规范、指导了BALF分析在ILD中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支气管肺泡灌洗 间质性肺疾病 诊断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的特征灰阶超声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发现483个淋巴结,采用灰阶超声评估其淋巴结的分区、形态、边界、淋巴门及内部回声。结果:①病理证实为转移淋巴结217个,非转移淋巴结266个;淋巴结转移率为31.3%。②217个转移淋巴结经灰阶超声检查显示,143个淋巴结的最大径〉10mm,163个淋巴结纵横比(A/T)≤2,62个淋巴结边界不清;大部分淋巴门消失,其余偏心或狭窄;淋巴结内见微钙化的有56个,囊变的有22个,内部高回声55个。③灰阶超声综合评价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92.9%,微钙化、囊变、高回声评估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分别为25.8%、10.1%和25.3%,特异度分别为98.1%、99.2%和98.5%。④颈侧区与中央区淋巴结间的超声特征中微钙化、囊变及高回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钙化、囊变、高回声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评估指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颈侧区与中央区的转移淋巴结灰阶超声特征间存在差异。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转移性淋巴结 灰阶超声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 标签: 氯化钴 化学性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H9C2心肌细胞
  • 简介:间质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是以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非肿瘤和非感染肺部疾病的总称.现又称为弥漫实质肺病.目前已有200多种疾病囊括在ILD之下,其中不少疾病为少见病、罕见病。对临床医师而言.200多种疾病之间的诊断和鉴别往往很困难。近十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临床运用.使我们对不同种类ILD患者的HRCT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ILD的确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使部分ILD患者免于肺活检,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高分辨率CT 诊断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24例被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隐源机化性肺炎(CO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4例拟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2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治疗均无效.其中2例行支气管镜肺活检.21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1例经外科胸腔镜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均确诊为COP。所有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有效。结论:COP患者的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及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确诊COP的重要手段。抗菌药物对COP治疗无效.而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有效。

  • 标签: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误诊 社区获得性肺炎
  •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滤泡辅助T细胞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学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耐药性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