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选择的合理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间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呼吸疾病患者70例。并将近几年的我院对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时使用抗生素的频率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0张处方,并对此分析应用抗生素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的用药种类。结果根据对2016年间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呼吸疾病患者病例分析,呼吸内科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对于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出现下降趋势。结论对于呼吸内科来说,使用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法,但是由于使用抗生素的方式中存在问题,所以应该对其在疾病的治疗上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去提高对于呼吸疾病的治疗效果,尽可能地降低住院时间并使患者感觉不到特别的痛苦。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生素 用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以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自身的精神症状和护患关系,是否是自愿住院,病友和家庭闹矛盾,病房环境影响,护理人员态度,药物不良反应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做好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

  • 标签: 住院精神病患者 攻击行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ALT和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和TB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缓解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时的肝损害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抗结核药物 肝损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抗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很多种西药以及中药都被研究出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为了更有效的制备最合适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人们仍不停地在研究在创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 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450例不伴有攻击行为,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伴有攻击行为。分析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以及容易诱发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总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中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150/600)。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去院后的10天左右以内为攻击行为的高发阶段。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发病前多数存在性格暴躁等不良的性格表现,并且存在主动攻击的行为史。此外,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的BPRS评分、思维障碍评分以及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显著好对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大大的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进行分组,A组35例(伴攻击行为),B组31例(不伴攻击行为),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分析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攻击史、NOSIE-30评分两个因子分(激惹和精神症状)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认真评估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促使患者病情稳定、健康恢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护理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碳酸锉锂合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我院17例有攻击行为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加用碳酸锂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第6w末用BPRS,MOAS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前后BPRS各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差异。(2)治疗后MO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碳酸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安全有效。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碳酸锂 抗精神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注射剂在氯吡格雷抵抗性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PCI术,其中对照组(n=50)术后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n=50)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注射剂、术后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和血小板糖蛋白Ⅱa-Ⅲb复合物纤维蛋白受体(PAC-1)水平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62P水平为3.21±0.45%,对照组为7.96±1.19%,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C-1水平为3.38±0.35%,对照组为7.75±1.1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注射剂可有效提高氯吡格雷抵抗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对于降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症 介入治疗 氯吡格雷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必净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对腹腔感染患者的效果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腹腔感染患者7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抗生素单纯治疗组(单纯治疗组,37例)及血必净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8例);同时单纯治疗组又随机分为抗生素对照组(18例)及抗生素PCT指导组(19例);联合治疗组又分为联合对照组(19例)及联合PCT指导组(19例)。所有患者根据基础病情及感染情况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抗生素PCT指导组和联合PCT指导组根据血清PCT水平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和时间,抗生素对照组和联合对照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其他炎性因子的水平调整用药。观察各组的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及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时间。结果腹腔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水平都有一定的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速度更快,其PCT从第3天开始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单纯治疗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的CRP及WBC从第5天开始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单纯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PCT指导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5.7±1.5)d明显低于联合对照组(9.5±1.8)d(P<0.05);抗生素PCT指导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抗生素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生素治疗降低了腹腔感染患者PCT、CRP及WBC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并且能改善抗生素对腹腔感染的治疗效果,根据PCT的变化确定停用抗生素的时间点,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 标签: 血必净 抗生素 腹腔感染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实验组(31例)。对照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攻击行为评分、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分。结果攻击行为评分、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分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改善攻击行为、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分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 标签: 小剂量丙戊酸镁 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