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磷脂综合征患者膜突蛋白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膜突蛋白抗体在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发生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例磷脂综合征患者(包括5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反复流产者)及10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膜突蛋白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制备鼠源性单克隆膜突蛋白抗体,加入正常人富血小板血浆中,检测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同时加入单克隆抗体和膜突蛋白,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在5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反复流产患者中,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和65%,显著高于其他自身抗体(C端膜突蛋白抗体、血小板抗体、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的阳性率。鼠源性单克隆N端膜突蛋白抗体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该作用可被N端膜突蛋白抑制,但不能被二磷酸腺苷激活途径抑制物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四肽所抑制。结论:大部分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存在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且该抗体的产生可能与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相关。膜突蛋白抗体在诊断和治疗磷脂综合征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膜突蛋白 自身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许多种疾病都需要采用CT增强扫描来做出诊断。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观察护理,检查后的宣教随访工作都要坚持有序进行。强调工作要有预见性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急危重症、可预防的工作,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点。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增强检查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过敏反应的处理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159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中出现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副反应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有轻、中度不良反应者79例,重度反应1例,无1例死亡。结论: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应用大大减少CT增强扫描时副反应的发生,检查前严格做好准备工作,检查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对症处理,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检查安全顺利的完成。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照组41例(心衰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变化、心功能参数变化以及运功能力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DW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DW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心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O2max、最大功率以及力竭时间均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VO2max、最大功率以及力竭时间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从而有助于疾病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抗心衰药物 有氧运动 慢性心衰 红细胞 心功能 运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一步探究。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两组治疗后的NT-ProBNP、NO、ET-1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 顽固性 心力衰竭 疗效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8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所有患者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诊断为肝癌24例,肝血管瘤20例,脂肪肝13例,肝囊肿10例,肝脓肿13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均较满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显示满意率分别为66.0%、100.0%、100.0%。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检出疾病率较高,并能完成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全肝扫描,可为肝癌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值的临床推荐。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脏增强扫描技术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增强检查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7月期间放射科性CT增强检查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舒适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率及图像治疗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检查应用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CT检查的一次性成功率,同时能够让图像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对于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有很大帮助。同时,舒适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CT增强检查 舒适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规范化凝治疗与双重血小板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依从性较好的心房颤动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100)。治疗组采用华法林规范化凝治疗。对照组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天)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天)。所有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在死亡事件、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男性57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61±12.1岁,吸烟史有27名,高血压患者31名,冠心病患者14名。对照组男性60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63±15.3岁,吸烟史29名,高血压病史33名,冠心病病史13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有2名患者发生死亡,3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11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对照组有1名患者发生死亡,11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8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而在死亡事件和栓塞事件中,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双重血小板治疗相比,规范化凝治疗有助于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栓塞事件。

  • 标签: 抗凝 双重抗血小板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免疫抑制联合凝综合疗法治疗磷脂综合征所致病态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磷脂综合征所致病态妊娠患者中选取70例再次妊娠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常规治疗,与此同时,联合给予观察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和凝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免疫抑制联合凝综合疗法治疗磷脂综合征所致病态妊娠有较好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推荐使用。

  • 标签: 免疫抑制 抗凝 抗磷脂综合征 病态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干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MMR)在儿童接种中出现的接种反应,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抽取我市四个县(区)在2014年8月到2015年9月期间达到MMR免疫起始月龄的12280名适龄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儿童行MMR接种,观察儿童接种后不同时间段儿童的临床反应情况,并通过IgG抗体检测分析儿童干MMR的接种反应与免疫原性。结果所有接种儿童(12280名)中,有87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08%,其中弱反应45名(0.366%),中反应21名(0.171%),强反应21名(0.171%)。结论儿童接种中应用减毒活疫苗的效果显著,能够具备一定的免疫原性,且安全性较高,实际应用中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麻疹 腮腺炎 风疹 减毒活疫苗 接种反应 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增强扫描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每组51例。对比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探究组实施舒适护理,对比两组CT图像质量,并通过问卷掌握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探究组CT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护理满意度为98.5%,均分别高于对比组的88.2%、87.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保证患者舒适性,有效提高检查图像质量,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CT增强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肾癌的80例患者选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螺旋CT增强扫描,之后参照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肾癌Ⅰ期41例,符合率为87.5%(28/32);Ⅱ期31例,符合率为62.5%(25/40);Ⅲ期5例,符合率为100.0%(5/5);Ⅳ期3例,符合率为100.0%(3/3),总符合率为76.3%(61/80)。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扫描CT值显著高于同期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的CT值(P<0.05),而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同期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CT值(P<0.05)。结论在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形态及范围,同时还可以对肿瘤密度、分型予以确定,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普及。

  • 标签: 肾癌 鉴别诊断 螺旋CT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部CT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90例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基础干预,实验组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效果。结果实验组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满意率、SAS指标、SDS指标、腹部CT增强扫描耗时、腹部CT增强扫描的依从性、躁动不安、对比剂中毒等不良事件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体现出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腹部CT增强扫描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

  • 标签: 护理干预 腹部CT 增强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择本科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间60例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平扫及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总结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实施3D-FS-SPGR序列软骨延迟增强扫描对Ⅰ级、Ⅱ级髌骨软化症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79.2%、86.1%、83.3%较常规平扫37.5%、52.8%、46.7%更高(P<0.05)。结论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高。

  • 标签: 早期髌骨软化症 软骨延迟增强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扫描中的心理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CT扫描患者200例,对其宣传一些相关的知识,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经过宣教的200例患者良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了检查,也顺利完成了CT增强扫描,结果很让人满意,其中有5例是急重症患者,他们没有经过宣教,他们对检查中的造影剂产生的热感非常不适应,所以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反应,焦虑紧张甚至自身的疾病不适症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加重。

  • 标签: CT 扫描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病患,都予血小板药物治疗,按照用药的差异把病患分成治疗组A与治疗组B各42例,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A的总有效率是76.2%,治疗组B是92.9%,治疗组B比治疗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B病患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义(P<0.05);治疗组A的不良反应诱发率是9.5%,治疗组B是2.4%,治疗组B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且不良反应诱发率低,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 简介:摘要凝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凝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决定新型口服凝药物的不断出现,新型口服凝药物具有起效快,消除快,凝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本文对新型口服凝药物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 简介:摘要在现今社会中,心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三类药物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其分别为凝药、血小板药以及溶栓药,虽然这些药物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血栓的疗效,但是他们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极大的空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中药有着多靶向、多途径、低毒副作用等优点。但是抗血栓中药的作用机制还难以完全掌握,所以活血化瘀中药的开发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本文概述了血栓形成机制和,介绍了传统凝药物、血小板药物以及溶栓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足,并指出了从中草药中寻找抗血栓成分的方向,以供抗血栓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人士参考。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血栓 凝血系统 血小板聚集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及其增强镇痛作用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择期行肾脏、胃肠和神经外科的手术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纳美芬组和纳洛酮组,每组各35例。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手术结束5min后,纳美芬组静脉注射试验药物纳美芬0.25ttg/kg;纳洛酮组静脉注射纳洛酮0.1mg。两组注射药物频率可为5min/次,直至呼吸频率>10次/分钟,呼吸暂停时间<15秒时停止注射药物。且两组患者药物所用总剂量纳洛酮不超过0.4mg,纳美芬不超过1gg/kg。记录患者用药0.5小时内的呼吸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药的用量等。同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纳美芬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较纳洛酮组明显更短;用药0.5小时内纳美芬组的呼吸恢复情况较于纳洛酮组更优。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镇痛药需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纳洛酮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纳美芬组。结论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诱发术后患者呼吸抑制作用的效果较好,观察到纳美芬无明显加强镇痛的作用。

  • 标签: 纳美芬 呼吸抑制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