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可调式固定撑架在颅脑术后病人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颅脑术后引流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架,观察组采用可调式固定撑架,比较两组意外拔管率、舒适度、护理人员交班时间及调整体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高度舒适度为91.53%(5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5%(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外拔管率、护理人员交班时间及调整体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式固定撑架固定颅脑术后患者的引流装置,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其舒适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 颅脑术后 引流 意外拔管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固定、有限内固定及完全内固定在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各20例。分别为外固定组、有限内固定组及完全内固定组,比较三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完全内固定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腕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有限内固定组及外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固定在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中效果最为显著,保证了桡骨远端的长度,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固定 有限内固定 完全固定 C型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用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对象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4年-2017年间收治确认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群体,随机于其中抽取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固定手段治疗,对患者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以归纳Plion开放性骨折患者用联合内外固定方案的病情改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于术后接受平均12个月时间随访。随访期间提示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优良率为77.8%;期间并无发生因手术而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架两种手段联合固定可作为治疗开放性Plion骨折的主要手段,广泛推广。

  • 标签: 有限切开内固定 超关节外固定 开放性Plion骨折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对比疗效。方法在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随机选取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观察组30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行锁定钢板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86.66%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3.3±9.2)ml、住院用时(29.1±5.5)d、手术用时(5.7±1.4)min及骨折愈合时间(15.2±0.6)d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疗效更佳。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母婴旁护理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由于其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显著的护理效果,母婴旁护理迅速在产科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护理内容不断丰富、但相应的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提升母婴旁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近几年关于母婴护理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应用效果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对比疗效。方法在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随机选取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观察组30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行锁定钢板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86.66%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3.3±9.2)ml、住院用时(29.1±5.5)d、手术用时(5.7±1.4)min及骨折愈合时间(15.2±0.6)d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疗效更佳。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旁标准化交接流程在神经科的实践效果,拟找出更好的旁交班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交班流程;以2017年7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实验组。以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将实施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护士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率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p<0.01)。结论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法。

  • 标签: 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旁血滤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5年10月10日-2016年10月10日期间,均为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共计70例。通过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综合治疗,其中甲组35例患者加用旁血滤治疗,乙组35例患者单纯使用常规综合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淀粉酶(AMS)各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以及临床治愈时间。结果治疗后,甲组患者的Scr、ALT、BUN、AST、AMS水平均较治疗前以及乙组更低,P<0.05;甲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0%,高于乙组,死亡率为0.00%,低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时间对比差异较大,甲组明显较乙组更短,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旁血滤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效果更佳,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床旁血滤 重症胰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02例在我院进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对比组(n=49)和探究组(n=53),对比组患者所用固定治疗方式为跨伤椎固定,探究组患者所用固定治疗方式为经伤椎固定。结果治疗后探究组患者后凸Cobb角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88,P=0.0323),伤椎压缩率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83,P=0.0409)。2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59,P=0.0002),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67,P=0.1843)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明显较跨伤椎固定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手术复位中使用经伤椎固定方法和跨伤椎固定治疗方法两种手段的临床效果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脊柱外科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实验组,将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经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差异,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对比经伤椎固定和跨伤椎固定治疗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患者轻,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对照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重于实验组患者。在经统计学计算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手术治疗后,疼痛情况低于跨伤椎固定患者,并发症方面经伤椎固定手术患者较轻,下床时间经伤椎固定和跨伤椎固定两者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在2016年1月至6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母婴旁护理方式,比较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产妇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后,研究组产妇各项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中实施母婴旁护理能有效提高产妇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 产科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诊治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选取86例作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3)应用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n=43)则在常规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结果①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5.35%,与对照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79.07%相比较高(P<0.05);②研究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10.12±2.64)d,短于对照组的(15.48±2.78)d(P<0.05)。结论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肯定,并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值得借鉴。

  • 标签: 床旁纤维支气管镜 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肺炎 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连续性旁血滤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31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连续性旁血滤治疗方式,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观察本次治疗护理效果。结果31例患者中有21例护理效果显著,9例患者为有效护理,总有效率为96.77%。31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96.77%。结论重症患者连续性旁血滤治疗过程中,采取血滤设备护理、患者心理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护理方法,确保护理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重症患者连续性旁血滤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可见,重症患者连续性旁血滤治疗护理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患者 连续性床旁血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治疗上肢骨折患者期间采用微创下内固定术与常规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临床疗效。方法自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随机选取62例上肢骨折患者,抽签法分组,研究组31例采取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1例采取常规固定方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0.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5%、出血量(127.33±17.55)ml、住院用时(11.8±2.6)周、运动生活能力恢复时间(13.2±2.4)周、创口直径(4.5±0.8)cm、手术耗时(44.3±9.5)min及术后愈合时间(10.3±1.4)周均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上肢骨折患者期间采用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更佳。

  • 标签: 上肢骨折 微创下内固定术 常规固定方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多采用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情况,分别采用日本腰椎功能评价JOA评分法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脊柱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观察术前术后伤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压缩率、伤椎压缩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疼痛,改善伤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但经伤椎固定治疗对于伤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效果更佳,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增加。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简单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切口甲级愈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为17.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 多段开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钢板内固定与支架外固定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组,对照组行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配合植骨治疗。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有效复位,预防骨折复位丢失,且疗效优于支架外固定

  • 标签: 桡骨远端C型骨折 钢板内固定 支架外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旁综合能力考核在层级护士晋级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接受床边综合能力考核模式的层级护士资料,并根据实施前后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护士在晋级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导师评价、护士长评价、医生评价数值。结果采用床边综合能力考核方式的观察组护士相比对照组护士获得了更加优异的自我评价、导师评价、护士长评价、医生评价数据(P<0.05)。结论护士旁综合能力考核在层级护士晋级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因此应当合理推广这种科学、有效的护士考核晋级方法,并作为职称晋升评价条件之一。

  • 标签: 综合能力 层级护士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旁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我科室顺利分娩的单胎妊娠的新生儿12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母婴同室新生儿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能力评分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产妇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0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4.52%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92%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48%的满意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旁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利于出院后新生儿的自我护理;同时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母婴同室 新生儿 床旁护理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