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游离阔筋膜张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游离阔筋膜张穿支皮瓣修复6例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愈合外.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顺利。术后随访22~52个月(平均30个月),元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疗效满意。结论游离阔筋膜张穿支皮瓣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适宜修复手和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穿支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记录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前庭诱发性电位(VEMP)参数,以便建立战斗机飞行员的正常值数据。方法40名现役健康战斗机飞行员作为受试者,采用短纯音双侧给声双侧进行了记录。记录40名健康飞行员VEMP的p13和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幅度以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以获得正常值数据。结果40名健康飞行员均记录到VEMP。p13波的潜伏期为(13.50±1.20)ms;n23波的潜伏期为(21.35±1.60)ms;p13/n23波间幅度为(169.70±38.50)μV;双侧幅度的不对称比(AR)为0.12±0.1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军事飞行员VEMP参数标准的常模,为促进VEMP在军事飞行员医学选拔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军事人员 前庭诱发肌性电位 球囊和椭圆囊/生理学
  • 简介:目的介绍颈阔瓣双向翻转技术在修复颈部瘢痕挛缩中的应用。方法针对15例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患者,利用颈阔瓣双向翻转技术加深颏颈角并形成缓和自然的颈胸部过渡,颈部创面移植厚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结果15例患者皮片均成活良好,颏颈角明显,颈部自然曲线和活动度基本恢复,效果满意。结论颈阔瓣双向翻转技术能有效解决颈部瘢痕挛缩.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颈部瘢痕挛缩 颈阔肌瓣 皮片
  • 简介:目的评价耻骨孔的解剖概念在股疝无张力修补中的应用。方法采集我院1999年10月至2010年2月使用聚丙烯网塞及平片治疗的股疝患者50例,经腹股沟入路,将疝及内容物还纳后,将网塞充分展平,修补耻骨孔,而不是封堵股环,保持股环的旷置状态,将平片放置于腹横筋膜浅面。结果50例患者均术程顺利,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采用修复耻骨孔、旷置股环的手术方式可以恢复局部正常解剖,同时可以避免压迫股静脉。

  • 标签: 疝修补术 耻骨肌孔
  • 简介:血清酐测定是临床评价肾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然而在I临床上常见到很多患者仅凭此项化验指标直接评估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据此推测疾病预后,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客观的,因为血清酐检测值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不同医疗机构及不同个体之间的检测值。患者的过度依赖和猜疑性的频繁化验以及医务人员的错误解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不仅增加经济负担,

  • 标签: 血肌酐 心理影响 症状自评量表 护理对策
  • 简介:患者女,69岁。1年前开始出现左中上腹不明原因腹痛,呈间歇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至1-2h不等,用解痉药后缓解,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未明确诊断。近期腹痛发作频繁,有时呈绞痛,无呕吐、腹泻。胃镜、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腹痛间歇期超声检查见:左中上腹区局部小肠外径增宽,最宽处约3.7cm,管壁均匀性增厚并回声减低,最厚处0.8cm,长度约11.0cm,腔内见椭圆形实性中强回声团块,大小5.1cm×3.0cm×2.2cm,边界清楚,周缘呈环状高回声,内回声欠均匀,其可随探头加压发生大小及形态变化(图la,b)。

  • 标签: 腹部超声检查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小肠 诊断 甘露醇 发作持续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保留肩胛下群筋膜的方法对腋窝积液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确诊乳腺癌并需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共178例随机分为保留肩胛下群筋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治疗组,n=98)及切除全部肩胛下群筋膜腋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n=80),比较两组在切除淋巴结平均数目、拔引流管时间,腋窝皮下积液发生率及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切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数、腋窝皮下积液例数(发生率)、拔管时间、拔管时间超过14天例数及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例数依次为:15.1个/例,6例(6.1%)、7±0.5天、4例及3例,对照组为14.8个/例、9例(11.3%)、9±0.5天、12例及7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水肿.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切除淋巴结平均数目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拔管时间较后者短,腋窝皮下积液发生率及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肩胛下群筋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方法较常规方法损伤更小,发生腋窝皮下积液及患侧上肢水肿的几率低,不影响肿瘤分期.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皮下积液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实时用NIM—ResponseTM电监测仪监测盆底括约肌电活动,了解控尿神经的分布,以便术中保护控尿神经,提高术后控尿效果;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控尿情况,评价实时监测技术在保护控尿神经方面的效果及意义。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2a-T3a纳入研究。将这些术前控尿正常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神经监测组)利用NIM—ResponseTM电监测仪对以上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盆底括约肌电活动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全麻,避免术中使用松药。接地电极接于上臂,探测电极置于肛门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术中在前列腺邻近结构处以神经刺激探针以最高5mA电流刺激和探测证实控尿神经在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周围行程及功能状态,通过避免电切电凝破坏控尿神经邻近结构达到保护其免受损伤的目的。B组(非神经监测组)行常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比术前、术后拔尿管后24h、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控尿情况,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尿垫试验、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后两组拔尿管后24h完全控尿率有显著差异(65.0%vs37.5%,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控尿率则无差异(80.0%vs75.0%,P〉0.05和92.5%vs90.0%,P〉0.05)。术后30d尿动力学检查证实80例患者前列腺部尿道控制带阻力消失,尿道闭合压正常存在,括约肌电正常存在。膀胱镜见40例患者尿道括约肌结构存在,镜下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盆底括约肌电活动实时监测,对控尿神经的解剖及功能分布有较强的准确性,可加快术后控尿功能恢复。

  • 标签: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神经监测 神经刺激 尿失禁 控尿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2月97例子宫腺病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治疗,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7例进行研究,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变化,并观察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早卵泡期FSH、LH、E2水平。结果术后1、3、6、12个月子宫体积分别为(172.85±65.38)、(166.40±51.57)、(149.62±58.76)、(153.91±62.42)cm3,较术前(428.96±79.23)cm3明显缩小(q=24.294,P〈0.05;q=24.906,P〈0.05;q=26.497,P〈0.05;q=26.090,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Vmax分别为(0.29±0.12)、(0.27±0.09)、(0.28±0.11)、(0.22±0.13)m/s,较术前(0.49±0.17)m/s明显下降(q=9.594,P〈0.05;q=10.553,P〈0.05;q=10.073,P〈0.05;q=12.952,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分别为0.82±0.18、0.79±0.14、0.78±0.08、0.77±0.15,较术前0.69±0.13明显增高(q=5.654,P〈0.05;q=4.349,P〈0.05;q=3.914,P〈0.05;q=3.479,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分别为1.84±0.43、1.69±0.56、1.72±0.40、1.79±0.69,较术前1.13±0.48明显增高(q=8.266,P〈0.05;q=6.519,P〈0.05;q=6.869,P〈0.05;q=7.684,P〈0.05)。术后各时点卵巢动脉Vmax、RI、P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40,P=0.236;F=0.38,P=0.814;F=0.33,P=0.857)。手术前后患者E2、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F=1.46,P=0.215;F=0.20,P=0.937;F=0.08,P=0.989)。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病灶切除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供明显降低,对卵巢血流及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无生育要求子宫腺病患者的微创治疗选择。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子宫动脉阻断术 腹腔镜 卵巢血流 卵巢内分泌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元样PC12细胞对C3H小鼠成干细胞C2C12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建立PC12细胞和C2C12细胞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2C12细胞单独培养;实验组:C2C12细胞与已分化的PC12细胞共培养;阴性对照组:C2C12细胞与未分化的PC12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生长因子(NGF)对PC12细胞的促分化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条件下C2C12细胞的增殖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PCR)检测与PC12细胞共培养3、7d后C2C12细胞生素、结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体外条件下,NGF诱导PC12细胞呈现神经元样特征:具有细长的细胞突起,并阳性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流式细胞检测证实:已经分化的PC12细胞抑制C2C12细胞的增殖。实验组DNA合成前期的C2C12细胞所占百分比(77.2%±0.4%)较空白对照组(71.0%±0.6%)和阴性对照组(70。8%±0.8%)高,反应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22.8%±0.4%)较空白对照组(29.0%±0.6%)和阴性对照组(29.2%±0.8%)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2C12细胞生素、结蛋白基因的表达高于同一培养时间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化的PC12细胞抑制C2C12细胞的增殖,但促进其分化。

  • 标签: 成肌细胞 小鼠 近交C3H PC1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