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限制输血和非限制输血对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预后影响的对比,以此来探究出对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预后存在有更加积极的影响的输血方式的策略。最终进行正确输血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方法我院婴儿科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这一年之间,收治了152例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根据此项研究的抽取标准,排除干扰因素,从诸多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随机抽取出120例患者,然后将这12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将实验组记录为Ⅰ组,对照组记录为Ⅱ组。在输血治疗中,实验组采用限制输血,对照组则采用非限制输血。治疗后,通过对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多项生命指标的对比研究,血红蛋白值(Hb)、红细胞压积(HCT)及红细胞计数(RBC)以及早产儿1周内头颅超声变化。以此来得出结论。结论限制输血策略可能与出院患者贫血有关,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特点选择输血策略。

  • 标签: 限制性输血 非限制性输血 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 简介:目的探讨限制输血与非限制输血对低体重贫血新生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回顾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低体重贫血新生儿79例的病历资料,按照贫血严重程度和红细胞压积(HCT)数值分为限制输血组患儿42例和非限制输血组患儿37例,记录所有新生儿第1次输血前HCT、第1次输血前日龄、每人输血总量、每次输血量、输血次数,同时对比两组新生儿治疗及并发症状况.结果与限制输血组比较,非限制输血组第1次输血前HCT较高,第1次输血前日龄、每人输血总量、输血次数较低,吸氧时间、无创CPAP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输血组颅内出血、院内感染发生率(28.57%、35.71%)高于非限制输血组(8.10%、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吸氧、无创CPAP、机械通气、氨茶碱人数上,在氨茶碱时间、住院时间上,在呼吸暂停、脑白质损伤、动脉导管再开放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限制输血策略可以及时纠正低体重新生儿贫血现象,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有利于病情好转与康复.

  • 标签: 限制性输血 非限制性输血 低体重 贫血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限制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组,每组各包含39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限制液体复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PT和APTT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和APTT指标水平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T和APTT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和复苏成功率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限制液体复苏治疗,相较行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患者的PT以及APTT生理指标水平,改善患者在患病和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尽快实现创伤性疾病的治疗转归,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 标签: 限制性体液复苏 创伤外科 临床应用 价值
  • 简介: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广泛存在对血液的不正确使用,造成临床血液供应紧缺,且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为此,WHO血液安全和临床技术策略指出:提高临床输血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治疗贫血的传统输血阈值是Hb100g/L(Hct30%),该值是根据最大氧输送到外周器官的理论计算值而人为设定的。

  • 标签: 限制性红细胞输血 输血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对比研究,分析开放输血和限制输血,以此来分析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限制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阶段,在该阶段内筛选本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共计50例,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应用开放输血,实验组25例患者采用限制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恢复时间、输血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输血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输血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危重症患者采用开放输血花费较大,对于资金不足的患者采用限制输血更优,不仅不会影响恢复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而且可以降低资金的消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危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输血方式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大、中型手术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80例.其中一组术中采用开放输血,另一组采用限制输血.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上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量平均(2.3±1.1)U,对照组平均(3.8±1.4)U;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3.8%),对照组发生11例(1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而言,采用限制输血效果更佳,能够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开放输血;限制输血;不良反应;临床效果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differentbloodtransfusionmethodinpatientswithsurgery.Methods160casesoflargeandmiddlescaleoperGation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80casesineachgroup.Onegroupusedtheopenbloodtransfusion,theothergroupusedlimitedbloodtransfusion.Observetwogroupsofpatientswithsurgicalindicators,adversereactions.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anesthesiatime,reGcoverytimeandoperationtimebetweenthetwogroups(P>0.05).Bloodtransfusioninexperimentalgroupwas(2.3±1.1)U,thecontrolgroupwas(3.8+1.4)U;theadversereactions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3cases(3.8%),andthecontrolgroupwas11cases(13.8%).P<0.05,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Forpatientswhoneedbloodtransfusion,it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touselimitedbloodtransfusiontosavebloodresourcesandreGduceaKdevyersweorrdesactions.OpenBloodTransfusion;LimitedBloodTransfusion;AdverseReaction;ClinicalEffect中图分类号R12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81-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限制输血策略对ICU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结合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ICU患者80例,根据其临床指征,采取不同的输血方案。其中,运用宽松输血的患者有36例,命名为对照组;运用限制输血的患者有44例,命名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状况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患者实施限制输血能够有效地保证患者的安全,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限制性输血策略 ICU患者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限制静脉补液的护理措施与价值。方法本研究中将我院住院部在时间段2014年5月~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终末期肝病患者共50例纳入临床范畴,所有患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治疗。通过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分别设置对照组、干预组,每组纳入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补液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术后实施早期限制静脉补液治疗与系统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补液治疗、护理后胸水、腹水的改变情况,同时就补液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补液第1d、补液第5d胸水、腹水检出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补液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8.00%(2/2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给予限制静脉补液治疗配合系统化护理具有突出的临床效果,是改善患者胸水、腹水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值得重视。

  • 标签: 原位肝移植术 限制性静脉补液 护理
  • 简介:探讨限制输液对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2015年1月~2016年3月,结肠癌手术治疗6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限制补液策略,维持中心静脉压(CVP)5~7cmH2O,对照组擦用常规补液方案;两组患者的其余治疗方法保持一致。结果显示,在T0~T4时刻,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AP、HR、CO监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研究组的输液量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LAC、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IL-6、TNF-α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CP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d,研究组的CPIS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限制输液对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降低患者发生VAP的风险。

  • 标签: 限制性输液 老年 结肠肿瘤 呼吸机相关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以限制补液措施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接收的患创伤性休克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行非限制补液治疗;观察组共40例,行限制补液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药物用量与参考组相比明显更少,住院天数明显更短,DIC、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针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以限制补液措施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及病死风险,值得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162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视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积极性液体复苏治疗与限制液体复苏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患者MODS与AR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指标水平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发伤 休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本院于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SAP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早期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都比对照组有更好的改善, ARDS和 ACS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SAP患者实施限制液体复苏,可提高患者的循环血容量,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限制性液体复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限制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本院收治的28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治疗,为常规组,另一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进行治疗,为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人均总输入量为(2043.6±324.5)ml,复苏时间(16.2±5.3)min,胶体液量(746.3±243.2)ml,各项数据与常规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4%(1例),死亡率为7.14%(1例);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6例),死亡率为35.71%(5例),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率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明显,总输液量低,复苏时间短,并发症少,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重症胸部创伤 创伤失血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护理配合对会阴侧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接收的200例阴道分娩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00例,分别接受常规会阴切开术及护理和护理配合及限制会阴侧切,观察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和会阴裂伤率,产后疼痛,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会阴侧切及护理配合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产妇疼痛,更好地增加产妇舒适,有助于促进产妇产后康复,促进自然分娩,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低龄初产妇 护理配合 限制性会阴侧切 分娩结局